古代皇帝的名字所用的字因代表了天子的声威,一般人不能使用。如果皇帝的名字中出现一些常用的字,那么为了避讳,百姓需要找另一个替代字来使用,这就给平常说话等造成了很大不便。而且如果一不小心在用的字上使用了避讳的字,那么就可能招致牢狱之灾。
为此,皇帝在取名上也有所考究。为了减小百姓因字冒犯皇帝的可能性,皇帝的名字除了姓之外一般只包含一个字。历史上一些朝代的皇帝,除了个别因为情况特殊之外,往往都是只取了一个字做名。即使只取了一个字,也难以避免百姓不小心在字上冒犯了皇帝。于是在取的那个字上,皇帝往往会选择那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汉宣帝刘询原来的名字叫病已,这个名字包含两个常用的字,因此很多百姓不小心就招致了牢狱之灾。
为了体恤百姓,汉宣帝就改名为刘询。不过纵使是汉人的朝代,因为朝代不同,皇帝在取名上也没有按照同样的准则来做。像明朝的皇帝在取名上就都沿用两个字的标准,这其实跟朱元璋在一开始制定了一个子孙族谱有关。因为他事先取好了一个字,后来的皇帝取名只需在后面加上一个字。名字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况且皇帝的名字又没人敢轻易说出来,因此皇帝取名就不用顾及称呼方便与否。朱元璋为后世子孙制定了一个族谱,按照其排好的顺序,他的每个儿子的子孙后代的名字中都对应有一个固定的字在族谱中。
按照他制定的族谱,子孙后代一直到二十代都能在族谱上找到相对应的字。然而朝代能延续多长时间,开国皇帝自然不能作出准确预测。纵使朱元璋只为直到二十代子孙留了一个字,然而明朝的时间也终究没有持续这么久,到了由这个字的皇帝,明朝就灭亡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朱元璋在族谱中所给的那些字看起来也不像是十分常见的字,不管他为后代考虑得有多么远,明朝终究难以按照其设想的轨迹发展。
对比明朝和其他朝代,可以发现,朱元璋为了统治更稳定,在加强权力集中上制定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他想保住江山不倒的想法。然而明朝的灭亡和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相差不了多少,统治者不能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不断剥削农民,最终爆发农民起义也情有可原。明朝是朱元璋通过起义建立起来的,而它最后也灭亡于农民起义,这样的结果似乎有点因果循环的感觉。或许朱元璋在生前就编好族谱,显示出他更大的控制欲望。
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之后,他为子孙后代的事考虑,正体现了开国皇帝的一贯想法,想将江山延续下去。不过世事难违,在古代那种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的制度下,不乏有人对皇权觊觎。这样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始终是政权难以真正稳定的一个隐患。纵使朱元璋采取了措施减小了这种事情出现的可能性,但在农民阶级这个广大的群体上,统治者忽略了其影响力,最后朝代灭亡无法避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4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