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的意思,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在于大家对平衡这个词表达的状态,是很感兴趣的。为什么?
历代君王无不以平衡之道驾驭百官,能臣干吏在忠和义之间寻求平衡,权臣奸吏在利益和自我之间追求平衡,夫妻之间是在话语权和待遇上追求平衡,商人投资者以地位和利益追求平衡,那到底什么才是平衡之道呢?
老子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道德经》功成不处: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天道,和举弓射箭的人有什么区别吗?高了一点就压一点,下了一点就举高一点,拉得太满就松一点,拉得太松就加点力气。天道是减少多余的,而去填补欠缺的。人道就不一样,会减少本来就缺少的,去逢迎那些有富余的。谁能拿自己的富余去给予天下呢?只有那些得道的圣人。所以,圣人有什么大作为,都不会去居功。很大的功劳都推给别人,甚至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贤能。
作为皇帝,想要令群臣惶恐畏惧,必须要洞察先机,用人恰当和排列事务,作为一个上位着,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权力的争斗,皇帝有帝王之术,大臣们有权臣之术。而帝王想寻求国家政局的平衡,大臣想要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衡,说白了,平衡之道,就是不断调整。损也好,补也好,都是一种动的方式,损得多了,补一点。补的多了,损一点。天道如此!
所以,才会有“三起三落活到老”这么一句老话。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我们哪些方面是不足的?哪些方面是富余的?在天道没有把意志强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自补”和“自损”。
举个例子。帝王去世,幼帝治国,一定会有辅政大臣的,大多数都以最少两位互相制衡。比如现在的英国的三权分立,就是很好平衡之道,三者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由此可见。
一个国家的君主贤明肯定会有党派存在,没有党派那是不可能的,
西汉朝初期,刘邦规划的三股势力:皇家势力(就是刘氏家族)、士大夫势力(儒士)、外戚势力(妻族势力)。皇家势力是主导,根据另外两股势力的强弱适时制衡。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在治国后提拔刘氏,就是要先将皇家势力建起来。皇家势力强,才能将这天平掌控好。
汉宣帝更是平衡之道玩的很熟练的家伙,而失衡的案例很多,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因为没有用士大夫势力做制衡,导致汉和帝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好的皇后,而就使得外戚专权。崇祯皇帝因为杀掉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而使东林党为首士大夫势力占据上风,外戚势力也弱的不行,更别说武将勋贵势力啦,在整个朝堂上就是东林党为首文人势力一家独大,帝权岌岌可危,这就直接造成国破的局面。因为有制衡才会有多方面的进步,一家独大往往是失败的显示。
帝王的平衡之道也在于用人,驭人方面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个霸主,他应该是最会用人的啦,选拔贤才而用之,是所有成功帝王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用人的方式、方法却又不尽相同。晋文公是一个善于运用平衡之术的人,这点不仅体现在晋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方面,更体现在其用人方面。
第一:由于晋文公曾经因遭受迫害,漂泊在国外19年,身边聚集了一批贤才干将,回到国内继承国君后,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重用。与此同时,晋文公为了获得晋国其他贵族的支持,也大量地提拔了一批其他贵族子弟中的可用之才。这样避免了新兴贵族和旧贵族的冲突,以及一家独大。避免了晋国贵族的分裂。
第二:选人看重能力与资历的平衡,先轸,是当年追随晋文公在国外漂泊的功臣之一。晋文公归国重整三军时,只是将三军中的下军交给了先轸,而最重要的中军交给了晋国公族出身的郤榖。当先轸军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便毫无犹豫地将中军交给了先轸。
第三:会用中和的人。所谓人无完人吗,狐偃和先轸,一文一武,是晋文公得以成就霸业两个臂膀,然而,这两个人的个性较强,经常难以达成一致,这时,赵衰的出现,就可以有效地调和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如果没有矛盾的对立,那么权利就不会集中用到好处。
再比如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利用“黄袍加身”,轻而易举的推动了士兵们跟着自己造反。当上皇帝后,又用“杯酒释兵权”,除去了开国功臣的权利,可谓是高明。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期间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皇帝30年不上朝,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说是昏庸,但是这正是嘉靖皇帝驭人之术的高明之处。嘉靖皇帝30年不上朝,却将天下之事知道的一清二楚,将百官牢牢握在手中,并且还能让各种势力互相平衡。可见嘉靖皇帝是古代帝王中,最会玩驭人之术的。
等等,这样的帝王平衡之术的案例很多。
古代君臣之间多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君为臣做主,臣为君服务。帝王对臣下的褒贬升降,甚至生杀予夺,一般都是经过认真思忖考虑的,而考虑的标准无非两条:一是感情,一是利益。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稳定臣心,收买人心,是皇帝分内的工作,“条条大路通罗马”,封赏最不喜欢的人也是有效的办法之一。而一旦身为帝王,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对臣下的分职弱权,莫过于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做文章。集中君权,利用各方势力,如此做法,也是怕某一方功高盖主,私藏祸心,这么一来让各方势力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为自己做事。
平衡之术无外乎查东补西,可见一二。现在也存在很多啊,比如买房的中介,要平衡买家卖家,争取利益最大,不也是这样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4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