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西周末年,围绕周幽王之死都发生了哪些事?

西周末年,围绕周幽王之死都发生了哪些事?

中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三皇五帝很有可能只是传说,夏商出土了不少考古发现,但是文字资料却很少,而由于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的存在,周朝的历史就要丰富很多。

《春秋》

众所周知,周朝被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由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根据都城的地理位置不同,迁都以前称为西周,迁都以后称为东周。

1《史记》中关于周幽王之死的记载

《史记》

周幽王是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个天子,对于这样一个末代皇帝,太史公司马迁的描述非常符合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

《史记·周本纪第四》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也就是说:周幽王二年发生了大地震,泾水、渭水、洛水为之断流,这一年,三条河川枯竭了,岐山也崩塌了。所以大地震、河水断流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外因。

内因是什么?

司马迁借用伯阳甫的话说“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

翻译过来就是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要知道夏桀和商纣可是我国早期历史最著名的无道昏君。为了证明周幽王的德行,司马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用佞臣虢石父,这个人善于阿谀奉承而且会敛财: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另一个就是宠爱美人褒姒,为了博她一笑,不惜使出大招烽火戏诸侯: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烽火戏诸侯

以上所说的内外因自然都可能是西周覆灭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些故事的真假,因为这并不十分重要,周幽王是如何身死国灭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史记·周本纪第四》中还记载了什么,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简要概括上面这段话就是:褒姒给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叫伯服,幽王爱屋及乌,想要废掉以前的太子宜臼,不仅如此,还要把太子宜臼的生母申后一起废了,扶正褒姒为后宫之主。

所以,这个废长立幼的故事,恐怕才是引发宫廷争斗的导火索。周幽王爱美人想立小儿子为太子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他也确实低估了一个人的作用,那就是申侯,他既是太子宜臼的外公又是申王后的父亲。周幽王一下子把自己的外孙和女儿全废了,让人家怎么想?

于是“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申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合外夷起兵把幽王杀了,把褒姒还给掳走了,最后扶正太子宜臼为周平王。

对于周幽王身死国灭这件事,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定义为由于王位继承权变动而引发的争斗。

2 结合其他史料再探周幽王之死

由于《史记》记述的并不详细,读者在读完这个故事以后仍有许多疑点,比如在太子宜臼被废了以后,他去了哪里?申侯真的就冲冠一怒为外孙,竟然引敌入侵成了带路党?想要了解具体一点的过程,我们需要引入另外几部书《竹书纪年》、《国语·郑语》和清华简《系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竹书纪年》

它在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从魏襄王的墓葬中发现。幸运的是,如果这部书不在墓葬里,很可能躲不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我们现在就看不到了。《国语·郑语》则记载了郑桓公与太史伯商量郑国东迁之事,郑桓公此时还兼任着周幽王的司徒。清华简《系年》则出自于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在其中又发现了一部战国人写的史书,整理时题名为《系年》。

《竹书纪年》中记载“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平王奔西申”,

这样也就解开了第一个疑惑,周平王(太子宜臼)在被废了以后去了西申。那么西申是哪里?

《系年》中同样提到了这一点:“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

可以看出,西申就是当时的申国,太子宜臼去了他外公那里,去干什么?很显然是避祸。

《国语·郑语》中记述道:“幽王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

结合上文所述,在周幽王八年时发生了废长立幼的事,但是却没有立刻引发骚乱,而到了周幽王九年才出现了骚乱,在十一年的时候幽王死掉,那么在这周幽王八年至十一年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

《竹书纪年》中记载“先是,申侯、鲁侯(“鲁”当作“曾”)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

也就是说,周平王(太子宜臼)先是在申侯、曾侯、许文公的拥立下先称了王,而此时周幽王正健在,这样就形成了以宜臼和周幽王为主的两股势力、两个政权。

试想我们站在周幽王的角度,此时应该怎么做?为了维护王室的正统地位,自然是讨伐之。

《系年》中记载“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没有屈服),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周幽王和新太子伯盘一起带兵攻打废太子,然而申侯却通过曾侯投降联合了西戎等外部势力,一心想要维护正统的周幽王最终被杀,政权崩坍。

3 申侯向西戎借兵之谜

讲到这里,我们刚才提到的第二个疑点就呼之欲出了:申侯为何要引入西戎等外部势力?那我们就根据其他史料来推断一下,试着总结其中可能的原因。

《周礼·夏官·序官》中提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礼》记述的是周朝的制度,在其中的《夏官》篇提到了周朝的军事制度:12500人为一个军,周王室有6个军共计75000人,大的诸侯国有37500人,中等的诸侯国有25000人,小的诸侯国只有12500人。那么即便申国算是一个大的诸侯国,相比于周幽王的王师也还是弱小很多。另外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

《国语·周语》曾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也就是说,周王朝的主力部队在千亩之战中损失惨重,从南方江汉一带调来的部队(包括申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了,所以在公元前771年时申国的部队很可能是一支被彻底消灭后重建的军队,战斗力应该并不强。

所以,这就是申侯借兵的可能原因之一:敌我实力悬殊。

我们再说说西戎,西戎就是处于山西、陕西间的申戎,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姜氏之戎。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申侯曾对周孝王说:“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意思是说:申戎的女儿同秦的祖先大骆婚配之后 , 申戎的势力在西方是很强大的 , 为西方诸戎之首 , 这就是西戎。从上文中“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也可以看出西戎的强大军事实力。

所以,这也就是申侯借兵的可能原因之二:借助西戎强大的军事实力抵御周幽王的王师。

有人会问,申侯为何不向各诸侯借兵而向西戎这种外部势力借兵?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周王室是“天下共主”,诸侯国虽然独立但依然隶属于周王室,虽然当时存在周平王(太子宜臼)和周幽王两个政权,各诸侯的态度也大都持观望态度,绝不敢贸然站队。其次,申国作为周王朝的主力军队之一多次与西戎作战,对这种游牧部落一定有着更深的了解:游牧部落需要的是人口和金钱,却没有多少政治要求,历来的少数民族势力对于中原王朝都是以掠夺人口财物为主要目的,对王位的兴趣反而不大。

所以,申侯借兵的可能原因之三:相比于各怀鬼胎的各路诸侯来说,引入西戎势力似乎对周平王未来当政的阻碍更小。

当我们站在申侯和周平王的角度,其实,向西戎借兵可能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为的可能并不是争夺正统地位,仅仅是为了寻求自保而已,即便这会造成巨大的毁灭,那毁灭的也可能是不属于他的东西。

4 周平王继位

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后,各路诸侯终于站到了周平王这一边,大家商议与申侯一起推举太子宜臼为周平王。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然而,申侯和周平王引入西戎势力的恶果出现了,镐京在西戎进犯掠夺以后变得残破不堪,从富饶之地变成了穷山恶水,同时还处在外患威胁之下。所以,周平王东迁洛阳建都,这成为西周到东周的转折点,也是春秋时期的起点。

在各路诸侯的眼中,周平王的得位似乎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他是依靠了申侯和外夷的力量杀父登基的,使得用天命、封建、宗法、礼制这四条纽带维系的周王朝根基摇摇欲坠,周王室的势力和影响从此衰落了,齐、楚、秦、晋等诸侯势力开始变得壮大起来。

东周列国

对文史类感兴趣的读者,请关注我的头条号“龙猫会写字”,我会持续输出自己的原创写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400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