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中叶的高丽-蒙古战争,使得高丽成为蒙元的附庸国。
到了14世纪中叶,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恭愍王当政,与元朝产生了矛盾;而元朝由于顺帝的骄奢淫逸,终于激起各地农民的不断起义。其中以红巾军的声势最为浩大。
1354年,高丽平康府院君叫做蔡河中的,来到了元大都。元朝丞相脱脱的话说得很明:“吾受命南征,王宜遗勇锐以助之。”(即直接叫高丽出人、出“份子钱”捧场);该年8月,脱脱在攻打张士诚时,更是直接派人登门,让高丽赶紧派兵帮忙。
高丽恭愍王看看实在躲不开了,为了缓和与元朝的矛盾,只好派出柳翟、李权等率23000人马前去助战。
11月,高丽军队随元军屡攻高邮不下,李权等六人战死,元军最终也大败。之后柳翟等人继续率军在黄淮一带征讨红巾军。高丽人的恶名江南广为流传。
1359年(小明王龙凤5年),元顺帝提出在高丽的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打算危急之时避难于此。这个消息让红巾军彻底认定:高丽和蒙古完全是一伙的。
1359年12月,红巾军大将毛居敬率领4万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第一次讨伐。
红巾军连续攻克高丽西北部的义州、麟州、宣州、定州、西京(平壤)等地,高丽人心惶惶,物价暴跌;但因天寒地冻,红巾军中冻伤者甚众,毛居敬只好撤离了西京,退至龙冈-咸从一线。
1360年初,红巾军被高丽李芳实、安祐击败,只有约300人退回鸭绿江北岸。此次交战,红巾军与高丽军均伤亡惨重。
红巾军气不过,派出70艘战船在3月间骚扰高丽的西海道,但在4月又被李芳实等击败。
1360年11月,红巾军的近20万大军再次渡过鸭绿江,开始了第二次讨伐。
红巾军攻克安州、越过慈悲岭,高丽军主帅安佑、金得培落荒而逃。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很快被攻下,高丽恭愍王逃往安东。高丽王宫被烧。
1361年1月,高丽大将郑世云率领的20万大军,在开京东郊的天寿寺附近集结完成。他命安佑、李芳实、崔莹、金景譂、李嵒等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围住了红巾军。
趁大雪天寒,时为万户的李成桂率2000高丽精兵攻入开京,高丽的主力大军随即跟进。
红巾军大败。沙刘、关铎(关先生)等10万人战死,缴获自蒙古人的玉玺、元宝、金银铜印、兵仗等物品也被全部丢弃。
破头潘(潘诚)率红巾军余部北逃,但4月于辽阳被元军俘虏并处死,尸体烧成灰烬。
红巾军两次讨伐高丽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却使高丽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人口大量死亡;而且倭寇也开始趁机侵扰高丽东南沿海地区。
崔莹、李成桂等高丽武将借着对抗红巾军的机会,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及权力。尤其是李成桂,更是在1388年时公然抗命并夺取高丽实权,逼迫高丽禑王退位,流放并处死崔莹,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权臣。
1392年,李成桂在废黜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恭让王后篡位自立,从而开创了五百多年的朝鲜王朝(“李氏朝鲜”)江山。成桂即是太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