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对明朝北部边疆建设有重大贡献。但对边疆问题也出现过顾此失彼的情况,弃守大宁就是典型。
对于这件事,学者张士尊在紫禁城杂志《永乐大帝放弃大宁的前因后果》一文中作了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 网络图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为解除后顾之忧,裹胁宁王朱权并大宁各卫南迁。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位后,改封宁王于南昌,重置大宁都司于保定。
建文帝朱允炆 网络图片
关于朱棣放弃大宁的原因,流传最广的当属感谢出骑兵帮其靖难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持“酬劳三卫”之说比较著名的著述有:嘉靖末年郑晓的《皇明四夷考》、万历初年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万历中期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清初谈迁《国榷》等。
大宁城遗址
正因为如此,清修《明史》才采用是说,故“酬劳三卫”之说流传甚广。但是,《明实录》、《明会典》等官修史书则无记载。那么,割地兀良哈之说是否成立呢?关于这个问题,明人郭造卿在《卢龙塞略》中就曾提出过质疑。日本学者和田清先生在1929年撰写的《兀良哈三卫之研究》中也对此进行过严格考证。他指出:靖难之初,“三卫远在北方的根据地,它既没有被成祖收买的可能,也没有胁从宁王的可能。”“成祖不但没有得到三卫的援助,反而曾为制驭三卫费尽心机。”
明成祖 网络图片
事实上,直到正统年间,明朝政府都不允许三卫在大宁居住。后来,国内学者贾敬颜先生在《明成祖割地兀良哈考辨》一文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考证,得出过类似的结论。既然放弃大宁不是酬劳兀良哈三卫,那为什么迟迟不加以恢复呢?
明朝疆域 网络图片
明人叶向高在《皇明四夷考》中称:大宁“内徙于文皇(明成祖),非得已也。干戈初戢,障塞尚虚,爱弟之请难裁,征戍之劳在念。权宜移置,姑待后图。观其次鸣銮戍有‘灭残虏、守大宁’之谕,彼何尝遽割以资夷哉?犁庭甫定,榆木变兴(明成祖在北征蒙古返回时病逝于榆木川),雄谟莫究,遗憾可知。”叶向高认为永乐皇帝放弃大宁只是“权宜移置,姑待后图”。由此,后代学者多从其说,断言永乐皇帝以后还要恢复大宁。这种说法恐怕不妥。
大宁都司卫所分布图
事实是,永乐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大宁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恢复的机会很多,为什么迟迟不动?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他原因可能很多,这两点比较重要,粮食短缺和战略失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