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朝的太监忒嚣张,不遵明太祖朱元璋家法,结果不得好死

明朝的太监忒嚣张,不遵明太祖朱元璋家法,结果不得好死

(明皇陵内臣石像)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长期存在,可谓皇权下的蛋。

郑和、王振、曹吉祥、刘瑾、冯保、魏忠贤……这些名噪一时的大太监,因为深得皇帝信任,他们不但影响了朝政,有的还直接控制了朝政,甚至改变了历史。

票拟与批红

宦官古已有之,《周官》所载内小臣、寺人、阍人、内竖,都是宦官的不同称谓。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内廷侍奉君主及嫔妃的起居饮食、宫闱生活。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监!以太监统称宦官是犯了一个常识错误。

(紫禁城一隅)

明朝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监为正四品,司局为正五品。十二监设太监、左右少监、左右监丞、典簿及长随、奉御等职,所以太监是宦官机构的首领,不是随随便便看到一个宦官就叫太监的。你以为像现在,是人都是个“总”么?

这当中,地位最重要、权力最大的当属司礼监。明人沈德符论述说:“司礼监今为十二监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同次相。”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及随堂太监无定员。

明朝权势熏天最臭名的三大太监——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天启朝的魏忠贤都是执掌司礼监,在皇帝的宠信庇护下遂弄权横行,无法无天,以致酿成宦祸。皆因司礼监享有“批红”权从而架空内阁,操纵朝政。

原本明初对政务的处理,中书省或内阁先呈报皇帝,皇帝用朱笔签署意见,称为“批朱”,也称“批红”。这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宣德后,皇帝为了偷懒,大小政事先由内阁提出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呈给皇帝“批红”定夺。

对于内阁票拟的奏章条陈皇帝亲批数本之后,其余交由秉笔太监代行。这就给太监上下其手提供了大好机会。奸诈的刘瑾与魏忠贤就是钻了皇帝的空子,专挑皇帝不务正业玩乐高潮的时机去汇报,就被不耐烦的皇帝间接授权任其处理政事。

早期因为皇帝年少,对待内阁的票拟意见基本持谨慎态度,“批红”往往是走一个流程,改票驳回内阁重拟的次数很少。随着皇帝的乾纲独断,以及对太监宠信程度的增长,便常常驳正、改动内阁票拟的内容。这实际体现了皇权与阁权的此起彼伏,太监不过充当了皇帝的代理人而已。

到了正德年间,刘谨权倾朝野,号称“立皇帝”。据《明史》记载,正德五年秋,内阁首辅李东阳不得不上书向皇帝诉苦:

“臣备员禁近,与(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驳再三,或径行窜改,或持回私室,假手他人,或递出誊黄,逼令落移,真假混淆,无从别白。”以致“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李阁老这一番话,俨然切中了问题的要害。然制度于此,除了发发牢骚,作为首辅也无可奈何。其实太监之弊皇帝都了然于胸,只是放任尔。

明朝中后期,皇帝时常不临朝也不见大臣,嘉靖和万历都是这样的主。但深居禁宫并不意味着就放松了对朝政的控制,这就又要靠皇帝的身边人宦官了。

通常的做法是:皇帝若要对某一政事下达圣旨,就叫来秉笔太监,口授记录,交管文书官送内阁拟旨;若内阁有事需皇帝批准,亦送管文书官交太监转达。于是,太监又充当了皇帝与廷臣之间的中间人,弘治年间就已如此。

所以,一代能相张居正在万历皇帝亲政前的十年间,能够尽情发挥实施新政,就不得不获得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有了首辅与司礼监的合作,其时张居正可谓代皇帝摄政,权倾天下说一不二,可以说此时相权是明朝最巅峰的时期。

东厂、西厂、内行厂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登上历史舞台,建立了大明王朝。身前给子孙后代规定了2条祖宗家法,一是废除宰相制,诫谕后人不得恢复,创了皇帝集权的历史新高;二是严禁宦官干政,并在宫内立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

第一条没问题,后世的明朝诸帝虽无宰相可以分忧,但其私人秘书大学士才学棒棒的,于是发明了内阁。大臣入阁等于拜相,不过有首辅、次辅等顺序。明朝的文官制度可以让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朝政照样没乱套,也算是奇葩制度盛开的花朵。

但第二条,不肖子孙们可要气活老朱了,于是有了臭名昭著的厂卫之祸。“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与锦衣卫的简称。厂卫是直属服务于皇帝的特务机构,连内阁也无权管辖,是祸害有明一代特务制度的产物。

(明祖陵宦官石像)

司礼监是明朝大内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太监之所以权势熏天,除了代皇帝批红及传话之外,还提督东西厂及内行厂,所以他们就掌握了特务机构的权力。就是替皇帝侦察、缉捕、刑狱百官臣民,行特务统治之实效。

东厂的设置,多以掌司礼监印的太监兼理。据《明史•刑法志》载:司礼监太监称宗主,提督东厂太监称督主或督公。下设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人,亦成为贴刑,皆为卫官。其隶役没有定额,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最阴险狡诈之徒充当。

隶役设役长,又称档头,配戴锐形帽,穿青素旋折衣,系小条,白皮靴,专门掌管侦察。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干事又收罗京师流氓与亡命之徒为爪牙,四处侦探朝野臣民的言行隐私,及时逐级报告至御前。因此,朝野臣民常常为此惴惴不安,没有人不怕!

比如天启时,有一次四人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人在酒酣时大骂魏忠贤,另三人噤若寒蝉不敢出声。还没等到骂完,忽有番子闯入,把四人捆至魏忠贤住处,立即将骂者处以极刑,而赏另三人金银。

其实论地位,魏忠贤乃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而掌印太监王体乾位在上。王初为尚膳太监,后迁秉笔太监,又密谋魏忠贤、客氏夺王安掌印太监之位,反而依附于魏忠贤,听其行事。

东厂设于永乐年间,一直伴随明亡。西厂设于成化十二年,十八年革罢,正德元年再次恢复;内行厂设于正德初年,五年刘瑾伏诛,借此彻底革罢西厂和内行厂。

另外,明朝的宦官在不同时期还被赋予不同的职权。包括皇庄、皇店、织造、镇守、市舶、监军、采办、粮税、矿关等差使,涉及到军事、经济领域诸多方面。

先生、立皇帝、九千岁

明朝的太监之所以权力熏天,究其实质在皇帝身上。只要皇帝信任,便可无法无天!一旦皇帝翻脸,便弃之如狗。

(北京智化寺,原为王振家庙)

来看王振的例子。其初为教书先生,为了前程才进宫,结果分配到东宫服侍太子朱祁镇。得英宗信赖,不直呼其名而称“先生”。待英宗即位,就被提拔进入司礼监。时太皇太后及顾命重臣“三杨”还在,王振还不敢太放肆。待太皇太后薨逝、三杨年老退休后,王振遂无忌惮弄权干政。

作死之前王先生最彪悍的事迹,乃是把太祖朱元璋置于宫中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给弄走了。其胆大包天可见一斑。当然自作孽不可活,最后王先生怂恿英宗亲征瓦剌导致“土木之变”,不但让皇帝当了俘虏彻底改变了历史进程,也把自己的小命赔了进去。即使如此,后来英宗听闻王振死于乱军,竟毫无责怪之意,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而号称“立皇帝”的刘瑾之败是基于太监内讧,文官利用太监张永揭发了刘瑾不法之事。皇帝对太监走狗犯事别的都可以容忍,但当听说刘瑾要谋反时还不相信,亲自查抄刘瑾府邸。结果抄出来龙袍玉玺等物,才勃然大怒凌迟处死了刘阉。时在正德五年,太监再无法无天,终究不过皇帝的走狗。要灭他,一句话尔。

对于解决九千岁魏忠贤,要稍微复杂一点。因为终天启一朝,他都深得皇帝信任,哪怕是朱由校临终遗言,也要崇祯即位后继续重用魏忠贤。

所以,当天启皇帝这一最大的靠山驾崩后,魏忠贤就惶惶不可终日。本来在天启病重时,他就召集大臣议事。出人意料的是,魏忠贤先不提继位人选,而是主张“垂帘居摄”。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皇帝无子,只有信王朱由检一个亲弟弟,按兄终弟及的祖训,当由信王继位。魏忠贤来这一出,当然是不情愿朱由检登基。众大臣都沉默不语,次辅施凤来说:居摄之事,远不可考,是学不得的。一言而定,无人出面反驳让魏忠贤很不爽,会议就此中断。

四天后,皇帝召集朱由检交代完后事于当日驾崩。接着的八月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在中极殿登基,年号崇祯。魏忠贤知道,他的好日子到头了,因此屡请辞职。崇祯却一直对他慰勉有加,只是让奉圣夫人客氏出宫居住。

十月,嘉兴贡生钱嘉征上疏,痛陈魏忠贤十大罪。崇祯把魏忠贤叫来,让太监当着他的面,一条一条念。魏忠贤惊愤难当,唯有哭诉辩解,崇祯不为所动。十一月,魏忠贤被发配凤阳。在路上,九千岁自缢而死。

此时为崇祯元年,大明气数已被宦祸折腾得所剩无几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39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