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买绿豆》是台湾信谊幼儿文学奖第一届的得奖作品。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安野光雅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还曾对台湾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表示对本书只得了佳作奖的遗憾。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当我给孩子们讲过一遍后,他们又要求再讲一遍。于是,我和孩子从夏天读到冬天,又从冬天看到夏天,隔一段时间我们就翻开重看。女儿第一次看时一岁半,她听着我念“绿豆”,就只会跟着我重复说“绿豆”;现在,两岁的她会像模像样地翻着书给我讲:“妈妈,买绿豆”。夏日的午后,儿子看完书后会对我撒娇:“妈妈,我要吃绿豆冰。”
这本书给我和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对“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多了一层思考,想分享给你们。
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妈妈,买绿豆》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阿宝,他喜欢跟妈妈去买菜,每次,经过杂货店爷爷的店,他都会提醒妈妈:“妈妈,买绿豆。”
杂货店里的东西真多啊,纸巾、罐头、饮料、鸡蛋、各色雪糕、各种豆子、老式的电话机……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买菜的这一路上,不仅仅是买菜哦,买完了绿豆,经过蛋仔饼摊时,妈妈会停下来买蛋仔饼,和阿宝美美地吃起来。经过玩具店,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小玩意,气球、塑料刀剑、还有装在玻璃瓶里的糖果,店铺外有买糖的小朋友。路过修鞋店,掌柜爷爷正拿着锤子“钉钉钉”修理皮鞋……阿宝一路看,一路玩,直到妈妈喊:“阿宝,到家啦!别玩了。”阿宝才恋恋不舍地和妈妈回家。
“妈妈,快点!煮绿豆。”一到家门口,阿宝一边换鞋一边催促妈妈。这是一间带院子的普通民房,厨房里有我们回忆中的煤气罐,煤气炉、热水瓶、挂历。
“我来洗绿豆。”阿宝轻车熟路般拿了锅,妈妈帮忙倒了一些绿豆在锅里,阿宝打开水龙头洗绿豆。
妈妈开始张罗做午饭。炒锅里的水煮开了,水蒸气飘向窗外。妈妈在砧板上切鱼,阿宝在厨房的地板上玩着小火车,但一颗心都在泡水的绿豆上呢:“妈妈,怎么还不煮啊?”
“要泡大了才能煮啊!”妈妈回答。
妈妈炒菜、煮汤,阿宝变换着各种方式玩小火车,时不时瞥下锅里的绿豆,终于等到某个时刻,他欢呼着:“妈妈,你看,绿豆变大了!”
妈妈把一锅绿豆放到了煤气炉上,开火煮了起来。“哇!万岁,煮绿豆了。”阿宝雀跃着。
就算是在阿宝和妈妈吃午饭的那会,阿宝也一心想着绿豆。突然水开了,锅盖被顶开,绿豆汤溢出来了,在阿宝的呼叫声中,妈妈急忙跑向炉子,关小了炉火。
煮了一会,妈妈用勺子轻轻搅动绿豆汤,阿宝拿来糖罐:“妈妈,放糖。”
妈妈放了糖后,先用勺舀着试喝了一口,再舀一勺给阿宝,阿宝笑开了花:“好甜哦!”
就这样可以喝绿豆汤了吗?不是的哦,妈妈打开水槽水龙头,放好水,把一锅热腾腾的绿豆汤放水槽里,给绿豆汤“降温”呢。
在等待绿豆汤降温的时间里,阿宝也没闲着,他快速帮妈妈打扫完卫生。然后,去摸摸装绿豆汤的锅,“不烫了耶!”
他兴奋地拿来小勺子,搬着小板凳,踩在凳子上,迫不及待得舀一勺绿豆糖水送嘴里,这时,妈妈拿来了碗和大汤勺,盛了两碗。“吃绿豆啦!”阿宝的兴奋全写在脸上。
接下来就是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啦,阿宝和妈妈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对面有高楼、绿树、远山、蓝天、白云,还有,微微的风拂过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带着午后的宁谧,妈妈和阿宝“吸溜……”一口口喝着绿豆糖,那心情,大概就像院子里绿油油的青菜般清爽吧。
喝剩下的绿豆汤,妈妈和阿宝会用来做绿豆冰,妈妈负责把绿豆糖水舀进冰格里,阿宝负责在每个冰格中放入牙签。
和妈妈清理碗筷时,阿宝在灶台上发现了一颗绿豆,他拿给妈妈看,“想一想,一颗绿豆,怎么办?啊!有了”,妈妈自言自语后灵光一现似的带着阿宝到橱柜里拿了一个空瓶子和一把小铁锹。原来妈妈是要教阿宝挖土,把绿豆种到瓶子里呢。一天,两天,三天……哇!绿豆发芽了!阿宝开心地跳起来,他小心翼翼地给绿豆的嫩芽浇水。
阿宝在房间里入神地观察放窗台上的绿豆苗,妈妈端着绿豆冰进来了:“阿宝,要不要吃绿豆冰啊?”
“妈妈,你看,绿豆长大了。”阿宝边吃绿豆冰边指着窗台上的绿豆苗,兴奋地告诉妈妈。
窗户下方书桌对着的墙面上,你可以看到阿宝的各种涂鸦大作:鸭子、熊猫头、大炮、小人,甚至桌子上,都写上了“1+1=2”。
妈妈和阿宝,边吃着绿豆冰边看着努力长大的绿豆苗,嗯,阿宝也这样,开心地一天天长大吧。
胖胖的平凡的妈妈,开心的活泼的阿宝,吸引读者的原因就如台湾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的点评:
简单、朴素的故事,交织着妈妈和孩子一起的幸福与满足,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妈妈和孩子。
作为母亲,我看到了亲子间最好的相处模式。
①首先,养育始于爱,需要多些“无用功”
- 第一,父母要做“园丁”而非“木匠”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这样说:
有些育儿专家会建议父母在与孩子独处时,有目的性地做一些只针对孩子的事,而这些事情是父母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做的,比如拿起卡片给孩子指出卡片上物品的名字。
但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和其他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她强调父母与孩子日常之间多进行“无用活动”,而非目标导向性活动。比如《妈妈,买绿豆》中的妈妈和孩子一起买绿豆、煮绿豆糖水、制作绿豆冰,种绿豆……,这就是很自然的生活行为,在其中流露出的种种情感也仅源于爱,而非导向“绿豆的N种用法”的“益智工作”。亲子之爱是首要的,而后才是在此活动中孩子学习到的某些技能。
父母要做的是园丁的工作,提供适合孩子生长的环境,给予爱和呵护,而不是像个木匠,硬把孩子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模型。
- 第二,做足够好的父母即可
养育孩子,特别是当下,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家庭=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大部分母亲的焦虑源于对自身的不满,解决办法很简单,如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所说:
“完美母亲”(perfect mother)只存在于幻想中,而“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是现实中那些平凡的母亲:她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她们会尽力去爱孩子;她们会有不足和缺点,但她们会努力弥补。
要和生活和解,内心怡然自得,我们做足够好的父母即可。
②其次,生活即教育: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养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主,让孩子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参与,独立地发挥创意而非机械照搬照做。
从孩子小的时候,从细微之事的决策权开始,让孩子试错、体验,对孩子而言,美好的成长莫过于此。
而“一起做”能让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感染融合,比如《妈妈,买绿豆》中孩子对绿豆的热情和专注就感染着妈妈,把简单的居家生活过得生气勃勃;而妈妈的平和欢快,也让孩子得到满足与自信。
《情感智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曾说:“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这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你希望孩子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向往,就需要在孩子的童年给他埋下一颗积极的情感种子。
③最后,创设属于你和孩子的特别时刻
有人说,童年作为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会长长久久蛰伏在我们身心深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会在某个时刻回忆起童年时和父母相处的特别片段。
我会想起儿时母亲教我念唐诗、给我讲故事的情景,睡觉前偎依在她身边,在她温柔的声音中安稳地睡去,这是我童年的“特别时刻”。
我儿子很喜欢周末的时候找我们一起看电影,一开始我以为他仅仅是喜欢看电影,后来才发现他更在意的是“父母是否陪着一起看”。对他而言,每个周末有父母陪伴的看电影时光便是一份“特别时刻”。
《妈妈,买绿豆》中的“煮绿豆、做绿豆冰、种绿豆”是阿宝和妈妈之间的特别时刻,待阿宝长大成人,看到绿豆,便能触发心底的回忆,想起和妈妈在夏日午后吃绿豆冰的开怀吧。
每个孩子都渴望着、期待着和父母之间的特别时刻,比如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即便有“专家”冒出来跟你说“别读了,读再多也是白读,对孩子无用。”我们需要的正是“无用之用”,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在给孩子读书时,都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爱意读的(如果是敷衍了事甚至带着厌烦之心,那真的可以不用读了)。
如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所言: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
充满爱和愉悦地与孩子一起做其他“无用之事”,亦然。其间的情感,足以温暖孩子,让“平凡”变得“特别”。
《园丁与木匠》的作者高普尼克说:
“父母,特别是祖父母,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给下一代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性。如果失去了和历史的联系,那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失去很多东西。为人父母,除了教养子女,还要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作为女儿,我想到我们曾被父母守护的童年。
《妈妈,买绿豆》中妈妈和孩子的日常,那富有年代感的街道、商贩,不经意间就能唤起我童年的回忆。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童年时光也曾被父母这样守护着吧。
但是,近几年,网络上兴起了一股对“原生家庭”的讨伐,在豆瓣上有“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还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就“父母能不能被原谅”展开激烈讨论。最近更有一则“北大博士后与父母断绝联系20年,母亲病危求见面不得”的新闻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我不是来讲道理让你站队的,只给你讲3个故事。
①故事一:“我爸妈一直看不起我!”“没有的事啊!看不起从何说起?”
有个朋友跟我讲起他和父母的关系,说高中时代痴迷数学难题时被父亲“奚落”,成年后放弃高薪工作自主创业又被父母“不看好”,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父母一直看不起他。
而我了解到的是:
父亲不支持他痴迷数学难题是怕他偏科,父母虽无法完全认同他自主创业的激情,但仍四处为他筹集创业资金。被指“看不起”,父母心凉又委屈。
②故事二:“你为什么不给我嫩玉米?”“我认为老玉米最好吃,所以留给你。”
我听心理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事:
有一对夫妻,丈夫喜欢吃老玉米,妻子喜欢吃嫩玉米。婚后生活,每次吃玉米,丈夫总是抢先把嫩玉米吃了,留下老玉米给妻子。几次三番,妻子火了,直接发飙:“我喜欢吃嫩玉米,你却每次都把嫩玉米抢着吃了!”
丈夫一脸呆滞:“老玉米更香更有嚼劲,我以为你喜欢的是老玉米,就把老玉米留给你了。”
丈夫抢着吃嫩玉米,不是不爱妻子,相反,是因为爱,才本能地把自己直觉最好的东西“老玉米”,留给妻子。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认知结构”,指的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和教育经历不同,会加工我们看到的真相,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这就好比,网上流传的段子,“叫花子的愿望是,当上皇帝后可以天天吃白米饭。”
③故事三:我把故事二讲给故事一中的“儿子”和“父母”听
即便是家人,也别想当然地认为“你如果爱我,便知道我喜欢什么”或“我爱你,不用说你也会知道”。沟通,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一直都很重要。特别是大部分中国式家庭中,成年子女与父母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心里却指向一个想法:你若爱我,就会理解我,支持我。
在我分别给故事一中的“儿子”和“父母”讲了故事二之后,儿子若有所思,父亲在电话里笑了,他们都认同沟通的重要与必要。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这么一段话: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最后,故事都讲完了,做下总结吧。
美国教育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指出: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艾莉森·高普尼克
“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亲爱的安德烈》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畏难的那一刻。”
——鲁道夫·史坦纳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艾尔菲·科恩
共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