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嘉靖与朝臣过招:“大礼议”之争,争的不只是爹,更是最高领导权

嘉靖与朝臣过招:“大礼议”之争,争的不只是爹,更是最高领导权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的第四年(公元1525年),大明王朝不到三百年的基业已经过了泰半。从建国初到嘉靖帝登基这一百多年里,朱元璋的一代草根精神已经被至高无上的权力、衣食无忧的富贵消磨殆尽,不行正道的朱氏皇子在完全违背进化论的原则下,谈情说爱、修佛论道、内讧花钱,一套套车轮上阵,正经事上却打不起精神。

朝堂不上、边关不守,朱元璋优良的政治基因在他的儿孙身体里全部突变成了花花肠子,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看着自己血拼来的江山社稷被子孙这般糟践,非得从皇陵里蹦出来卷土重来一番不可。可是,毕竟死人管不了活人的事,纵然你是皇帝老儿,死了之后埋进黄土,不过烂泥肉一把,任凭子孙去折腾。事实上,经过一百多年的消磨,嘉靖皇帝接掌江山的时候,大明王朝已是“驴粪蛋蛋外边光,里面净是糟糠”了。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正德帝朱厚照的堂弟,即位时年仅15岁,小有天资,虽略有几分痴相,读书却很卖力,对宫廷礼仪也极为熟稔。正德皇帝是明朝皇室里的奇葩,唯一擅长“幺蛾子”:不用玉玺,专用将军印,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不信任文臣,专宠太监,重用历史黑榜前列的太监刘瑾;他还是个“义子控”,给太多人当过“干爹”;对女人不爱,对宠物却万分上心,养了不少虎呀豹的。

总而言之,朱厚照当政期间,全职“胡闹将军”,兼职“荒唐皇帝”,他死后,以杨廷和为首的官员们不免心中暗爽:“小祖宗可算去了。”对那些自命“老二”的朝中大臣来说,正德帝无后,为他们选立新帝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正是他们洗牌的好时候。

朝堂里,当帝王居于弱势的时候,首辅大臣的角色就会起到左右天下的作用,所以朱厚照刚被抬进皇陵,首辅臣子杨廷和已经找好了上等筹码——朱厚熜。

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又是单传,杨廷和与皇太后一商量,由最近支的宗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正合适。且朱厚熜年少聪慧,稍加提点,很有当明君的潜质。于是,谙熟朝廷掌故的杨廷和努力给朱厚熜办了一个合法继承人的手续,将他过继给他的伯父弘治皇帝(正德皇帝的父皇)。这样,朱厚熜就可以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嗣位了。这种做法叫承祧

朱厚熜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杨廷和看自己的棋子如此听话,正暗自盘算着自己的摄政光景,可不成想,嘉靖皇帝龙椅还没坐热,就给满朝文官来了个下马威,打了大臣们的屁股不说,还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戴上了先皇的高帽。

依当时绝大部分文官的意见,嘉靖皇帝是以孝宗嗣子身份继位的,理应尊弘治皇帝为皇考。但这样一来,嘉靖皇帝就得称自己的生父母为叔父母,也就是说要管自己的爸爸妈妈叫叔叔婶婶。

嘉靖皇帝此时固然年少,但却极有原则和主见,帮自己的父母正名,是他从一开始就筹谋好的翻身计划。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父母亲的出身背景过硬,他这皇帝才当的顺理成章、心安理得。于是,未到弱冠之年的嘉靖皇帝开始与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展“大礼议之争”,历时数年,结果硬是“胳膊拧过了大腿”,为他的生父争得了“皇考兴献帝”的地位和荣誉,把内阁一把手杨廷和逐出了朝廷。

这段“礼议之争”,表面上是维护礼的问题,实质上是却是抢夺最高领导权的问题,是新帝加强皇权的表征。礼仪之争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权力之争。杨廷和集团维护礼仪的合法性,是在变相地否定嘉靖帝独立掌控政权的合理性,杨廷和嘴上说是为国尽忠,维护祖宗法制,其实是在扩大自己的权力,图谋做操控皇帝的终极老板。

最终,嘉靖皇帝胜出,也就等于说皇权的胜利。然而,皇权问题、君臣矛盾并没有因为礼仪之争的结束而得到根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让本是胸有成竹的文臣武将意识到,当初躲在首辅背后的幼帝实则一个打盹的老虎,绝对惹不得。在给皇帝卖力的日子里,如何在他身边做一个有才而不抢风头的臣子,一个本质上是老大、职位却是老二的执行总裁,成为了所有首辅的必修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334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