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纵观我国华夏五千年历史,其中名臣良将如过江之卿,数不胜数,朝代更替更是时有发生。这也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些朝代里我们将目光放在一个中原大地分裂割据的时代 —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那个时代纷争依旧不断,却也少了些许英雄气概。然而在那个时局动荡,朝代更迭的时代,却历练出了一个历史少有的“乱世不倒翁”—冯道。
下面我分成五个重点介绍一下冯道
第一重点:乱世不倒翁—冯道
第二重点:冯道的仕途之路第一步—投奔唐庄宗
第三重点:坎坷经历,两朝为相
第四重点:多次辗转,最终归汉
第五重点:名臣暮年,晚年归周,追封瀛王
乱世不倒翁—冯道
冯道他出身于贫农之家,在他年轻的时候品行淳厚,特别的勤奋好学,写的文章也十分的精美,而且能够安然处置于家里清苦的状态,除了平时奉养双亲,也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足可见当时的冯道属于一个只爱读书的上进青年。直到天佑年间,他才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征辟为掾属,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一职。才使得这位传奇的人物正式走上属于他的仕途之路。
冯道剧照
冯道的仕途之路第一步—投奔唐庄宗
乾化元年,冯道跟随自己的老板刘守光出兵攻打定州,再此期间,冯道多次劝阻刘守光。最终惹怒了刘守光,将他关在了大牢里,万幸的是他最终被救了出来,但最后刘守光兵败了,他只得逃到了太原,投奔了当时的晋王李存勖,正好被当时的监军使张承业征辟为了本院巡查官一职,在此其期间张承业非常看重他的才华,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后来他又被举荐为霸府从事,后来更是被李存勖任命为太原掌书记,属于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直到同光元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立国,也就是历史上的唐庄宗。冯道也因功被封为了省郎,充任翰林学士,更是获赠了当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紫衣,一直持续到庄宗灭了梁,冯道才被擢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冯道因为父亲的死,而辞官回到家乡为父亲守孝。在此期间更是将自己剩余的钱财全部赈济了当时的乡民。反观自己却居住在破旧的茅草棚里,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他的高清亮洁的文人风骨。就连当时强盛的契丹,都想把他掠到契丹,为契丹效力,但所幸边将有备,才使得冯道得以幸免。
坎坷经历,两朝为相
冯道在家直到守天成元年丧期已满,才被征拜为翰林学士,赶到洛阳赴任,但也就在这是,身在邺都的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帝,并且叛军迅速的像京师洛阳挺进。这时的冯道才刚刚到达汴州,听闻叛军攻打京师不顾他人反对,急速赶往了洛阳。但是唐庄宗还是被叛军所害。李嗣源顺利继位,也就是后唐明宗。他也早已听说过冯道的才华,所以就封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后唐明宗拜冯道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此期间凡是,贫困寒门的学子,只要拥有真才实学、与上进心,即使在贫困,没有背景也会得到提拔与重用,但是当时的世家显贵学子,但凡品行不端正、办事轻浮的人必定会被压制或者冷遇。。后来,冯道改任门下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更是被加封了爵位,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潞王李从珂也起兵反叛了。攻下当时的京城洛阳。冯道这次亲自率领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为帝,是为后唐末帝。但唐末帝却并没有看重他的才华,而是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将他派去同州。清泰二年他又应招还朝,被拜为司空。
直到天福元年,石敬瑭勾结契丹,灭掉了唐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后晋。自称晋高祖。他再此启用冯道,拜冯道为宰相。天福二年,契丹皇帝遣使到后晋国都汴梁,为晋高祖加徽号。晋高祖也为耶律德光献徽号,并遣冯道为使,出使契丹。 天福四年,冯道自契丹归国。晋高祖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任侍中,更封他为鲁国公。但冯道曾想辞官返乡,但晋高祖却不予理会。只是派人前去传话,“明日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无奈只好继续任职。当时晋高祖对冯道的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
多次辗转,最终归汉
天福七年,晋高祖病重。希望冯道能辅佐幼子石重睿即位。但在高祖病逝后,冯道却与景延广商议,认为国家正处在动乱时期,不应拥立幼子,应该拥立一位年长的储君,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更是大力提拔冯道先是加封冯道为太尉,后来更是进封他为燕国公。 直到开运元年,在朝臣中有奸臣在晋出帝面前离间道,使得冯道被贬到同州,任为匡国军节度使。后有被移到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直到天福十二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兵攻入后晋都城汴梁,灭掉了后晋。此后冯道便效力于耶律德光,这也使得此后的中原百姓能过不受侵害,这也正是因为冯道和赵延寿的暗中庇护所导致的。同年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契丹,冯道等后晋降臣全部随行北归。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在途经栾城杀胡林时病逝,其侄子永康王耶律阮掌管兵马。急忙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一干后晋降臣被留在了镇州。八月,后汉军对攻克了镇州,驱逐契丹守将嘉里。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百姓,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
乾祐元年,冯道被后汉皇帝封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 [1后来,汉高祖病逝,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在此期间国内叛乱四起,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等多地大员更是联合反叛,朝廷多次讨伐,但最终却都是未能平息叛乱,八月,隐帝命令大将郭威率军讨伐叛军。郭威临行前找到冯道向冯道问策,冯道告诉他,只要他不要爱惜财物,多加赏赐士兵,便能化解叛军诸将在士兵面前的威信。郭威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使得军心归附,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平定了各地叛乱
名臣暮年,晚年归周,追封瀛王
乾祐三年,郭威在邺都起兵造反,攻入京都汴梁,汉隐帝被杀。这使得郭威认为后汉群臣一定会拥立他为新君。但当他见到冯道时,依旧像往常一样参拜,发现冯道竟然与往常并无太大的变化,这使得郭威知道现在还不是称帝的时机。便谎称立刘赟为皇帝,并派冯道前去徐州迎接刘赟,但在刘赟还没到达汴京的时候,郭威就在澶州军变中被士兵拥立为帝了。 后汉太后只好册郭威为监国,并将刘赟废为湘阴公。
广顺元年,监国郭威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便继位称帝,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周太祖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 不久,刘崇刘赟的父亲刘崇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显德元年,周太祖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攻打后周。柴荣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这也使得柴荣十分不喜冯道,命他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丧事。自己率兵亲征北汉。三月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冯道能够“事四朝,相六帝”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
通过上述五个重点,冯道能够“事四朝,相六帝”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
第一
冯道为官大都是不作为,多以圆滑应对才使他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不倒翁。在后晋担任宰相的时候,石敬瑭就曾询问过冯道,兵事该如何解决,反观冯道却以陛下历经艰难,成就不世之功为由,先是狠狠的拍了石敬瑭马屁,再以他本是一介书生,虽身为宰相,但只能处理政事,不懂兵事,更兼在后唐的时候,明宗也曾这样询问他,他也是这样说的。为由圆滑的回应了石敬瑭,他只会忠心耿耿的行使宰相的职权,不会过多的参与国家兵事。使得石敬瑭龙颜大悦,不仅不怪罪他反而更信任他。这也足见冯道在为官之道上,早已炉火纯青。
第二
他于是从不钻牛角尖,善于见风使舵。更不执着于大德大义。从他数异其主,就可见一斑。但在他说处的时代这其实也正是聪明人应有的表现,在皇权更迭的时候,他能恰如其分的见风使舵,依附于最有实力的当权者,尽他所能的变现出来他对新主子的“赤胆忠心”这也不得不说是他的一项闪光点,从他率百官迎接李从珂,更是拥立李从珂为帝,还能继续担任宰相,我们就能发现冯道见风使舵的本事。
第三
冯道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再加上他是当时少有的,不拘一格的启用有真本事的人,使得在当时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再加上他从不结党营私,也不与人争权夺利。更不受帝王们的猜忌。也是他能在不管谁做皇帝他都能稳坐钓鱼台的原因之一。
总结
冯道,观其一生,处乱世而历巨变,历经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刘任宰相,为官数十年,几度处于权利的巅峰而不倒。虽然皇帝和政权轮换更迭,但他却一路官运亨通,纵使冯道不算英雄,但他经历四朝的洗礼,相位依旧稳固,如果没有一点政治手腕,也是绝对做不到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1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