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江湖那些事儿
1
下班回家在晚餐的时候,孩子的外婆在饭桌上苦口婆心教育孩子:“你不要跟那些比你差的孩子玩,要跟比你学习好的同学一起玩。”
还说:“你不能跟同学比穿什么、比玩什么,而要跟同学比谁的成绩好才行。”
听到这番话,突然我回忆起小时候我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不要攀比名牌,要比学习成绩。”
这句话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攀比”概念。
有人说,跟优秀的人比较,才能有更强的动力。
老话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我们从出生起,就开始被教育着要“攀比”好的,不要“攀比”坏的。
当然了,这里所谓的好坏,只不过是家长们的判断而已。
而等到我们长大成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是非好坏判断时,我们其实已经被这种“攀比”的教育深深影响了。
哪怕是我们步入职场后,我们发现“攀比”几乎无处不在。
公司会鼓励大家去“攀比”业绩、“攀比”奉献、“攀比”爱岗敬业。
然而实际上,在私底下大家都不把这些所谓的“优秀”作为真实攀比对象,而是在攀比谁更会“摸鱼”,攀比谁说老板的坏话“更独到”,甚至还在攀比谁更能“睡懒觉”。
你要说是企业文化有问题呢?其实公司不管是明文规定还是不成文规定都在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向上。
那为何那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职业素养”并不能成为大家攀比的要点呢?
其实在我看来,攀比就是攀比,哪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2
为什么会有攀比?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我们总是在跟别人比较,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是高大还是矮小?是聪明还是愚蠢?其实都是通过比较出来的。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社会比较。
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
在比较过程中,只有当相关背景条件相当的时候,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意义也才具有参考性。
然而实际上人们在进行比较时,出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公司颁发给某个优秀员工一种荣誉后,让大家要跟这位同事学习时,大家其实并没真正意义上去做过“比较”的根本原因。
而且在当大家进行比较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发生,那就是“天才效应”——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提升比较目标。
打个比方说,我孩子的外婆在教育孩子要跟成绩好的人比较时,我并不认为这种教育能够让孩子成绩变得更好。
因为我孩子当时是这么回复的:“他成绩好是因为他本来学习就很好,他本身也很聪明啊。”
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真正原因,但是孩子为了维护自我,会夸大同学的学习能力。
“天才效应”就跟乞丐不会羡慕国王的富有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种被家长认为是“好”的攀比,其实不仅不能带来正面的效应,甚至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天才效应”式的反应。
尽管在社会上攀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依然不认为攀比有好坏的区别。
之所以职场人会更热衷于比较那些看似“懒散”的行为,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每天不积极工作,那是因为他们把“攀比”当成了一种消遣的方法。
而要是非要强求职场人去“攀比”优秀,那么可能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因为在真正的社会关系中,越攀比,会让人越卑微。
3
对于当下的职场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焦虑”。而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身边充满了“攀比”的信息。
特别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总是容易“被攀比”。
打开手机随时映入眼帘的消息就是类似“某某毕业半年,月薪10万”、“某某通过什么方法一年赚到了100万”、“某某毕业就创业,身价上千万”等等。
这些看似“积极向上”的信息,无形中把我们攀比得一无是处。
而我们把这些信息统称为:“贩卖焦虑”。
每每看到这类推送文章时,我们内心第一反应就是:“哇塞!”然后明明知道大概内容会写些什么,但还是忍不住点进去仔细阅读。
当看到文末推送的课程广告时,一边骂骂咧咧退出,一边内心焦虑直线上升。
《道德经》里有句话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攀比的根本,其实就是内心的不知足所造成的。
事业上的不知足,所以开始攀比事业,但结果却让自己事业越来越差。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机遇、能力和平台,一味的去攀比事业除了给自己“添堵”外,并不能改变你什么现状。
回到之前提到的“社会比较”中说到的一个关键点:相对的背景,才有比较的意义。
你只看到别人的事业多么成功,但你没看到别人为此而付出的努力、没看到别人成功背后的条件、机遇和贵人。
等于就是说,你通过不对等的背景来做成功与否的比较,那么比较的意义就不大,顺便还让自己焦虑了一把。有什么意思呢?
物质上的不知足,然后又攀比物质享受,可能最后让自己成了“负”二代。
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家里啥条件啊?”
有的人认为对标比自己优秀的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前进的动力。因为优秀的人会激发你内心奋斗的欲望。
这种说法虽然看似没问题,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当下职场人“焦虑”的根本原因。
这个社会并不是说你有前进的动力就代表你可以真正进步的,因为除了动力外,你还有方法、机遇、平台等客观因素需要考虑。
所以这种所谓的“积极”攀比,最终可能只会让自己更加卑微。
有研究者发现维护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当个体面临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应对威胁。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天才效应”,以及回避比较、降维比较等等。
也就是说原本你想通过“积极攀比”来让自己动力十足,但结果却让自己内心更焦虑、更卑微,最后可能疲惫到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因此我才说,攀比就是攀比,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4
之前看到网上有个视频,说是有位在国外某著名大学学习的缅甸人。30岁读大学,40岁读硕士,父母都是农民,没钱供他上大学。
高中毕业后他通过拼命打工存钱用来学英文,等了12年考取曼谷大学,以GPA4.0的优异成绩毕业,40岁申请到全国通过率只有千分之六的富布赖特(Fulbright)奖学金,在蒙特雷读硕士。
而这位励志的缅甸老哥,从没提过比较的话题。
视频中,他提到:“我从没有觉得我的生活会就止步于此。”
他说:“我想给我的孩子,以及我的同辈人树立榜样。”
从视频里,虽然没有太多这个人的详细描述,但我没有看到那些所谓的“励志”故事里常见的套路。
比如因为某某而立志要奋斗,比如因为看到某本书而开始奋发图强等,我只看到了一个相信“我命有无不由天”的正常人。
我更相信,因为没有比较,所以他可以这么不忘初心的坚持下来。
而我更加认同,他其实并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积极攀比”才想学习。
他只是单纯的认为“不会止步于此”,也只是想要“树立榜样”而已。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攀比都不会给人来带什么多大好处。
那些假装有钱、假装快乐、假装幸福、假装家庭和睦的人,都是因为从小到大被攀比的教育给带偏了的。
我们可以在比较的时候搞清自己的定位,但不要被比较而迷惑了自己的内心。毕竟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因为不攀比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大内心,包容一切不满足。
我是知阳,感谢阅读。
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如果你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1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