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十分苦恼,孩子不爱学习,不管说什么都不听。
“孩子是聪明的,就是不爱学习。”
“对成绩什么的一点都不关心。”
“不爱写作业,老是要我们催。”
“纯粹应付上学,学了什么都没记住。”
“经常逃学、旷课,骂都不听。”
……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的人,一旦发现孩子开始懈怠、不耐烦、厌恶,就难免怀疑:
我的孩子是不是厌学了?
我的孩子是不是不爱学习了?
孩子厌学,尤其是成绩出现明显下降时,家长最担心,也最为焦虑。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孩子之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想让孩子爱上学习,或许您要换另一种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
1、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
成绩好的孩子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热情,但成绩差的孩子,可能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下去了。
当其他孩子都在认真听课时,他在开小差、和同桌聊天;
当其他孩子都能完成作业时,他什么都不做,连课文都不读。
长期处于中下游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如果没有人帮他们,他们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
有一个孩子总是考倒数第一,家长实在没办法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才知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忽略了,才不愿意学习。
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考高分也是让父母高兴。既然父母不管他,说明不在意他,那他也不想好好学习。
孩子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很可能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水平。
不少尖子生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时,都会强调一点,他们的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定下目标,要求自己考到第几名。
特别是经常考第一名的孩子,目标非常明确,不断鞭策自己向这个目标靠近。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
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喜欢打游戏,那就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将来学习技术,开发属于自己的游戏。
如果孩子喜欢发明,按更要好好学习,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只有当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才能真正做好这件事。
最好不要直接说学习有多好、有多重要这种比较虚的话,孩子更关注的是现在,而非将来。
将读书与孩子当下的兴趣联系起来,孩子一定会正视学习。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要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最常见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上下型”的,一是“左右型”的。
· “上下型”
家长与孩子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家长一有不满,孩子就遭殃。
他们过分在意孩子的成绩,一旦发现孩子考差了就发脾气,批评、惩罚孩子。
他们也习惯打压孩子,让孩子过得十分压抑与焦虑。
· “左右型”
家长和孩子是朋友关系,双方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学习。
这些家长不会命令孩子,反而会主动跟他们沟通,主动了解他们,帮助孩子解惑。
和“专制型”家长相比,孩子更愿意面对“朋友型”父母。
明星黄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节目中多次谈到自己的“育儿经”:
我从不把她当孩子,我们之间是朋友。
在《爸爸去哪儿》中,多多是个十分会照顾小朋友的大姐姐,她之所以这么有担当,是因为在家里经常做爸爸的小助手。
黄磊不会宠爱多多,相反,他会邀请多多和他一起做美食,一起锻炼厨艺。
而在学习方面,多多表现出惊人的“天赋”,英语能力尤其突出,小小年纪已经能够翻译英文著作。
这都得益于孙莉的陪伴和黄磊的鼓励,多多才会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越学越好。
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着他们学习,不断鼓励,这比指责和抱怨更有用。
特别是当孩子遭遇学习困难时,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和孩子多聊聊天,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就可以尽早突破困难。
3、给孩子一定的成就感
和天真烂漫的孩子相比,家长就显得尤为现实。
孩子天马行空地畅谈梦想时,家长直接大吼一声:
“又在做梦,别浪费时间了,赶快给我写作业去。”
孩子想出去玩耍时,家长熟悉的责骂声又响起:
“一天到晚只顾着玩,你到底要不要学习?”
孩子考差了,正低头沮丧时,家长却恨铁不成钢:
“怎么又考差了,真是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你越骂,孩子越不改!你越批评,孩子越没出息!
在泰国的一家超市里,父亲对沉迷游戏的儿子十分不满,破口大骂:“有种你就别活了!”
说着,将一把上了膛的枪放在柜台上。
父亲一转身,儿子立刻拿起柜台上的枪,毫不犹豫地朝自己太阳穴开了一枪!
在这个世界上,孩子远比你们以为的要爱你,一旦被最爱的人否定,他们会极为受伤。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绝不是批评,而是鼓励。
之前认识一个邻居,特别喜欢夸她的女儿,可在大家看来,她女儿相貌平平,成绩一般,实在没有突出的地方。
可这个邻居很认真地说,她女儿特别爱学习,读起书来十分刻苦。
慢慢的,她女儿真的表现得越来越好了,从中上游水平进步到前十名,成了老师和家长都爱表扬的孩子。
去年夏天,她女儿以655的高分考上中山大学,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父母的支持。
被父母信任和鼓励的孩子,会更加自信,每当取得好成绩就会有成就感,有信心一直努力下去。
而不被信任、不被鼓励的孩子,会在父母质疑的眼光中放弃学习。
每一个人都需要鼓励,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是如此。
给孩子主动学习的勇气,孩子才愿意迈出最关键的那一步,敢于挑战,突破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