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海西商界(ID:haixishangjie)
作者丨甘海子
在华人商圈,一直都有福建籍华人一席之地。他们早年闯荡海外,历尽艰辛。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胆识,掘金刨银,独领风骚。
有这样一位闽籍华商,他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亚家喻户晓,到现在都被后生奉为商业圣经。他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他就是印尼林氏集团Salim Group董事长林绍良。
仅在1995年,他的集团总资产超过184亿,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财产不仅超过享有世界声誉的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甚至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雄踞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
林绍良创办了印尼最大的泡面公司Indofood,曾经拥有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非政府银行-亚洲中心银行(BCA),直到1998年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充公。1995年,美国《投资家》杂志将其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国外有的报刊称他是“世界第6巨富”,有的称他是“世界10大富豪之一”。
远走南洋
林绍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里,他的一生历经战争、贫困、流离,还有艰难的创业,堪称传奇。22岁背井离乡,白手起家;52岁,成为印尼的“丁香大王”;近80岁的高龄,已缔造出一个企业王国——两大集团下属192家子公司,分布在印尼以及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主营业务范围涵盖金融、矿产、汽车制造、电子、航运、建筑等70多种行业。
林绍良
林家祖辈以农耕为生,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林绍良性情温和,聪慧机智。幼年的林绍良进入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左传》等养成推崇忠烈侠士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思想,直到15岁,便没有继续学业。
1931年,父亲不希望林绍良继续当农民,而是希望他能够弃农从商。于是,便在村口为他租下一间店面,开起了汤面馆。他的经商天分在这时候开始显现,在经营汤面馆的时候,几乎独揽店内外大小事务,将生意做得很灵活,从中赚了不少钱。
然而,好景不长,1935年林绍良的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为逃避战乱,林绍良在母亲的劝说下滋生去南洋发展的念头,恰巧村里的一位印度尼西亚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度尼西亚投奔叔父。
乱世英雄
林绍良的人生机遇几乎都和战争牵涉在一起。1938年,林绍良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并在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和哥哥。当时的印尼也不平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上这块土地。
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刚到爪哇的林绍良一面帮叔父打理花生油店,积累经商经验与资金。两年后,有了些许积蓄的林绍良,就想独立创业,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小本生意。他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 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
后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 展影响极大。他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撤走,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打响了。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少时熟读史书的林绍良,加上自己的经商经验,预感到自己的事业或许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一个契机。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在异国他乡唯一依托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暴利的生意——丁香买卖。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求量高达2万多吨,远远供不应求。
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极大。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根据以往贩运军火的经验,林绍良设计出了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古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再经贩运军火的通道,突破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
此举获得了时任印尼革命军军官苏哈托(后为印度尼西亚总统)的支持,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几年之间,他就成为了印尼最著名的“丁香商人”。
从1954年起,他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与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
鼎盛时期,林绍良的公司控制着印尼绝大多数丁香、食糖、大米贸易生意,占有过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30%以上的食用油市场,60%以上的水泥市场,20%左右的建筑工程及房地产市场。1957年,林绍良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并任董事长,将其发展成东南亚最大民营银行之一,同时还在泗水、三宝龙、棉兰、巨港、万隆设立了14家分行和支行,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业务网络。
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林绍良以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于印尼,威震东南亚。左手实业,右手金融,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教父”。
到1995年,林绍良已在印尼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多家公司,业务涉及70多种行业,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年营收近200亿美元。
难忘故土
这样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98年金融风暴爆发,在金融风暴影响下,林绍良身上的红色印记彻底被淡化了。在这场风暴中,林绍良的财富缩水了至少50亿美元,他和他的企业将大量的财富“还”给了印尼。
但正是在这次凤凰涅槃的重生中,林绍良和他的企业王国终于有了阳光的味道,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海外市场,比如收购新加坡电话公司,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入——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再依赖政治上的某种关系。
作为一个难忘故土的华人,林绍良的中国情结始终如一。早在1981年,林绍良麾下的中国太平洋集团就在中国内地设立鞋厂。即使经历了“财产缩水”,林绍良投资的热情依旧不改。据估算,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范围覆盖工厂、学校及旅馆。此外,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进行投资,仅仅北京朝阳区东坝集团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60亿元人民币。
2001年10月,林绍良带团到北京考察了商务中心区的建设和发展,显示出旺盛的投资兴趣。转年9月,林绍良斥资5亿美元成功购得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经营的地产旗舰企业——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从而与中远集团这一中国特大型企业共同成为中远置业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在一个已经不属于这个88岁老人的时代里,林绍良和他旗下的企业,正努力着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等待,投向正在崛起的中国,他的家乡。
林绍良已于2012年6月10日在新加坡寿终正寝,享年96岁。这位被誉为“亚洲洛克菲勒”、“华人首富”传奇的一生值得被人们称赞、铭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0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