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逆袭,重新定义五大思维误区,让我们活得明白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逆袭,重新定义五大思维误区,让我们活得明白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但是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好思维,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呢?其实很多人是说不清楚的,我也是为这个问题困惑了好久。我们时常会发生不知道想要什么,却还因为得不到而郁郁寡欢。这是什么?这就是自找没趣嘛。

昨天跟前同事聊天,他说,没有工作的时候觉得只要有份公司干,那就是幸福,哪怕是加班呢?加班也幸福。可当自己有了工作,薪资也还满意的时候,却对加班耿耿于怀,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希望、渴望、得到、失望这些状态下来回波动,难道我们就不能过的舒坦一些吗?难道我们的一生真的是被设计好的吗?

其实这就是我们思维的第一大误区:工作不应该有趣,因为它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思维误区一:工作本身就很无趣

我曾听到很多人在说着这样的话,只要是工作就不会让你满意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必然是痛苦,烦恼,压抑,所谓的工资不过是对我们受到的这些“委屈”的补偿而已。我们可以自信的观察下,就会很容易发现那些抱着这种心理的人,工作中必然是不顺的。即便是有顺利的工作也会被他们认为是侥幸,是偶然。当他们一直怀揣着这种心理的时候,工作中的拦路虎就出现了-职业倦怠。

重新定义:乐趣指引我们知道适合我们的工作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我们对一件事儿没有了乐趣,没有了期待,那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说句实在的,这时候也就无所谓好坏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一次“寻路”的过程,尤其是在我们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并想找到目的地的时候,寻路就成了我们的指南针,它不是一张地图,而是方向。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美国18世界著名探险家刘易斯和克拉克的故事,当时,美国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获得了大片土地,于是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派遣刘易斯和克拉克去探索这片土地——他们深入美国西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在通向太平洋的途中,他们依靠的不是一张地图,而是绘制的大量路线图(准确来讲,是140张地图)。

在人生中寻路也是一样,因为人生没有一个必须到达的目的地,你无法用GPS定位,然后规划路线,径直到达。你所能做的就是关注眼前出现的线索,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现有工具奋力前进。在我们看来,寻路时首先出现的线索就是投入和能量。

能够使我们投入到一件事儿/工作中去的主要的因素就是乐趣。

思维误区二:我应该知道前进的目标

为什么说知道自己的前进的目标也是一个思维误区呢,因为目标是“时刻”变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我们怎么能够说应该知道呢?人生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有幸福的,有不幸的,有快乐的,有烦恼的,面对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时,我们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关于生活和工作的看法中,是否存在互补的地方?
  • 你的这两种看法存在哪些冲突?
  • 一方会促进另一方吗?该如何实现?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编辑,只有当工作观和人生观达到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就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重新定义:我们不可能一直知道自己前进的目标,但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正确。

任何时候,当我们需要改变现状,追求新目标或者对现有工作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选择让自己忙碌到不去思考,而是应该停下来。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明确下自己的方向,否则只会越乱越忙,越忙越迷茫。

有句话这样说到: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在古风谷底不断的来回波动,但一定明确的是我们这条“波”的方向是否正确,否则这条波,传不了太远的。

思维误区三:我正在找工作

在某招聘信息平台上的一份调查问卷,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最先考虑什么?居于首位的是工作性质,其次就是薪水和同事之间的友好程度。其实这完全就是一个思维误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在真正接触一份工作之前,我们压根儿就不可能了解它的“工作性质”。更何况现在的一些招聘网站或者猎头对岗位的描述都说不清楚,我们怎么能将工作性质放在首位呢?这个其实就死很多人应届生,甚至是一些职场人的对工作的错误理解。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对工作的重新定义。

重新定义:我正在寻找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不是工作。

有人说,它们俩看上去没啥区别啊,其实不然。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寻找工作的重点在于工作本身,我们不会去考虑自身的问题。但是寻找大量的工作机会就截然不同了,我们为了找到大量的工作机会,需要不断的处理求职信,整理简历,准备着面试,如何尽最大可能的获得最后的工作。

这种重新定义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态,让我们不在纠结于是否接受这份工作,而是充满好奇地去了解这家公司,了解这份岗位,抛掉上面介绍的工作无趣的心态,换来的是积极的探索。这种思维一转变,我们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是工作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个工作机会的渴望的,传达出来的渴望也更强烈。人在积极时和失落时给人传达的信号,差别太大了,前者表现的是真诚、有活力、坚毅又开心,而后择则给人很消极的感觉。

如此一来,不仅获取到工作的概率会大大提升,整个人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思维误区四:幸福就是拥有一切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每一小时,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如此,最终都会归结到那一次次的选择上。这种选择时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是焦虑。因为每一步选择都需要考虑到很多,人们可能会用好久的时间来思索他们要做出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操作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即便是经过苦思冥想的选择,最后的结果也没有人保证一定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给出了这样的“选择步骤”:

重新定义:幸福不是拥有一切,幸福是断舍离。

这里针对每一步做出简单的解释:

第一步:收集和创建选项,是指深刻认识自己,探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选项,利用这些信息帮助自己设计人生的规划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记得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寻找各种潜在的精彩之处,注重行动,不要过度思虑。

第二步:缩小范围,很多人认为自己的选择不够准确是因为自己的选择的范围太小,所以导致了他们只能选择位数不多的选项,但另一批人却是因为选项太多而迟迟不能做出决定。这个跟我们学生时代做选择题类似,如果是2个答案选择,我们很容易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是4个答案,我们就会出现纠结,犹豫的情况。缩小我们的范围列表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举措。

第三步:明智地选择,前面的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这一步选择,但是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一直是我们做决定的最大的问题。这一步也是考验我们的决策力,这里包含很多能力,比如认知能力,社会知觉,读趋势的判断等等,这个需要我们平时的不断的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比如冥想,打坐,太极,专业的知识的训练,遇到问题不依赖他人做决策,也不必产生很大的压力,就是把每次的选择当作一次心灵上的提升。小决策做的多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后面即便是面对重大决策,也不会慌张,也能够很从容的去面对。

第四步:放手,继续前行,这个其实是跟前面说的苦苦思索,纠结相对应的一方面,当我们面对很多多中选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让自救不适的感觉。用大家常听到的一个词儿就是断舍离。生活中不仅物品需要断舍离,人也一样。在人生的设计中,每一次的决策,放手都是一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应是探索其中的可能性,然后确定一个选项,采取行动。只有真正的行动起啦,前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顺。所以在心存疑虑时,请放手,继续前行。

思维误区五:我们以结果评判我们的人生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但现实中我们的行为仍然这样去做,在《奇葩说》中提到的提到的一份辩题,奇葩星球鼓励好人好事儿是否应该发红包。大家提到了白芳礼老人,一生清贫,用蹬三轮车挣来的钱圆了三百多贫困孩子的上学梦。我们一边感动的流泪,为老人点赞,一边说向他学习,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白芳礼”这类人,因为太苦了,太累了。

重新定义: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为什么大家一边向他学习,一边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因为苦,因为累,之所以这样想是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根本就不了解白方礼老人。我们看到的不是过程,只是结果。

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史铁生说,“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错过”。这就是人生的终点,但作为个体我们享受的应该是它的整个过程。

说到最后

人总是在不断的前进,从现在走向未来,变化永远都存在,每一个变化都可以带一个新的人生体验,人生更不是一个结果,它更像是一段舞蹈,时间就是最美的旋律,旋律伴随着舞蹈,我们伴随着选择一路前行。

当人人都在追求逆袭,追求阶层跃迁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人生需要的不是逆袭,而是能够活的明白。

我是杨子翔,专注思维模型的研究和学习,每天都会输出关于思维类知识和职场干货,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048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