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有了自我意识,有些孩子甚至在从两三岁时就朦朦胧胧感觉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有些父母尝试着和孩子沟通,原以为会是一场比较愉快的对话,然而,父母还没说完时,孩子就开始反驳,双方谁都不服谁,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于是,有些父母开始苦恼:怎样才能让双方好好说话呢?真正可取的对话应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只要把握两点即可,那就是倾听和包容。
倾听的力量是巨大的。也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心情烦闷时,有人耐心地听自己说,即便没有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与孩子的沟通也也是如此。
家长和老师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只要用心去听,有时点点头,加上偶尔的引导孩子就可以。有些家长虽然也会倾听孩子说话,但有时会一边听,一边忙工作上的事情,或者一边刷手机。孩子虽然小,但是能够感受到家长和老师是否有用心,如果他感受到家长心不在焉,那家长的倾听不仅没什么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认真倾听时,就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同样,之后,他/她也会同样认真倾听父母的话。
除了倾听外,在对话中还要懂得包容
这意味着,家长能够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当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预期时,家长难免会失望,但是不要将这种失望表现出来,而是真正理解孩子,给孩子进步和改正的机会。
再比如,当孩子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将邻居家孩子的童话书带回家。有些家长可能会训斥孩子:“你怎么可以偷别人的东西?赶紧还回去。”孩子会产生负罪感和恐惧感。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没有秩序感,不懂不能乱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果家长懂得这些,就会对孩子宽容一些。有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哦,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咱们家里又没有,才从朋友那里拿来的呀?妈妈虽然理解你,但是,小朋友可能也喜欢这本书,他找不到书会着急的。我们先一起把这本书还给朋友,妈妈明天再带你买本新的,好吗?”
和孩子沟通这门学问,看似复杂,其实不难,无论是倾听还是包容,都基于父母内心是如何看待孩子的:父母要真正从内心认可并尊重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并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0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