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喜马拉雅造山带经常发生大地震,这些地震影响着 2500km范围内的人口聚集区。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2015 年尼泊尔 Gorkha 发生 MW7.8 级地震,使喜马拉雅主逆冲断(MHT)发生了一个120 km×80km的破裂。 这一破裂突出了关于喜马拉雅地层和地震灾害的重要科学问题。相关问题包括:如何区分MHT可能的不同几何形状,以及如何更好地定义造山带中穿越和沿走向分布的破裂片段的结构成因与位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TP)白玲教授领导,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 2015 年 7月8日 Gorkha 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受MHT空间变化的控制。研究人员综合了几个不同的地震波形,包括 ITP 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部署的22个地震台站,地震前平均海拔4.5km。利用到达时间和波形建模,研究人员确定了震源区内和周围的震源参数、速度结构和不连续地形。
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表明:印度大陆在喜马拉雅山底部不仅沿着 5 度的平均倾角向北北东向俯冲,并且在加德满都盆地附近约100km范围内沿着同样的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加深。同时,在加德满都盆地两侧呈现显著的结构差异,在盆地以西沿着俯冲方向存在长30 km、倾角约10度的断坡构造,盆地以东俯冲角度更加平滑,并且在盆地以东约 100 km 的裂谷底部存在着与印度板块基底隆起有关的障碍体。该研究总体表明,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的三维结构变化控制了 2015 年尼泊尔 7.8 级地震的破裂长度,这为所在的 2500 km 造山带印度大陆俯冲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主要参考资料:
[1] Study reveals key factor in Himalayan earthquake rupture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6/caos-srk062519.php
[2] Science Advances:影响喜马拉雅地震破裂的关键因素 http://www.itpcas.ac.cn/kycg/yjcg/201906/t20190627_5329108.html
小贴士:逆冲断层是位移距离大的低角度进断层。在中国很多人把断层面倾角大于45°或30°的高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而国际上一般是指断层面倾角等于或小于45°或30°的逆冲断层。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9年第14期,赵纪东 编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