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写作业,大部分家长都会感叹,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曾经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也忍无可忍,肆无忌惮的嘲你发出了河东狮吼般的狮吼声,你听起来无所畏惧,我在这喊得嗓子冒烟、嘶声力竭。彼此在心里厌恶着却都不曾在行为上有所改变。
那句在家长群里经常流动的一句话:不谈做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涉及做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几乎每个家长都听过但几乎也只是听过,面对同一样的处境、同一样的局面、同一样的问题仍然还是坚持同一样的态度。
家长们自从陪孩子写作业,孩子的作业没写好,自己却变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万能学霸且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不知道从何时起,看到老师发在微信家长群里的作业,像是在提醒你,是不是需要提前准备点速效救心丸?回家已经成为我最焦虑的事情,想想应该跟陪孩子写作业有关。
本来以为自己对陪孩子写作业做心脏搭桥手术这种事可一笑置之,可当你温柔的外表再也没法沉着冷静,瞬间变成泼妇,亲妈变成了后妈后,心脏搭桥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心脏衰竭那是早晚的事。
面对这种现实总是一言难尽,可现实依旧就在那里,不曾离去。
如果把陪写作业换成别的苦力让我干,不管搬砖抗麻袋拖钢筋还是背水泥 我都义无反顾、在所不辞。
陪孩子写作业这事简直太伤神伤心,指不定还伤人,一想到万里长征那么远这刚迈出了第一步瞬间心脏就不好了。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事情,这可是大众家长的心声啊……
从事教育行业的一个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大班,她以为陪写作业这件事都是小学以后的问题,没想到它提前了,经过陪孩子写作业一段时间之后,她那颗暴躁的心在一直在心里蠢蠢欲动,但由于孩子还小,正当她要发火的时候,孩子眼巴巴的看着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她觉得面对这么幼小的心灵,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她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还要去求孩子在写作业这块的心理阴影面积,于是她只能把那颗暴动的心隐藏起来,面慈心善的解决了这件事情。
以下几点是她总结出来的,刚好我要借鉴一下如何享受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情。
1、适当的夸奖
夸奖别人的话也许多少有些违心,别人多少也会怀疑是否真心,但听到耳朵里,却总是很舒心。
人们都讨厌阿谀奉承,但却不讨厌它的方式。所以夸奖他写得很好、分析得很对,做得很好等等……
比如坐姿:你的坐姿真标准,是不是班里坐得最标准的一个呀?这么标准是老师是教过的吗?是不是要背挺直、头抬高、手扶作业本、注意拿笔的姿势这些内容,你坐得可真标,做得很好,给你点个赞,做作业的时候要一直保持这样的坐姿,长时间下去,你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还会变得越来越好看,爸妈还会奖励你哦……
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会时不时的想着要挺胸抬头、扶着作业本、换正确的拿笔姿势,他听起来一点都不反感反而还很开心,你也省了那河东狮的吼声。
2、言语激励
人生最棒的感觉,就是你做到别人说你做不到的事。大部分人都喜欢通过挑战来达到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欲,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需要激励,你若说他做不到他就非得做给你看,证明自己可以,证明自己比你强。
教过他几遍之后还是不会,别生气,收起你即将爆发的脾气,不如心平气和的跟他说:这题真是太难了,爸爸肯定也不会,我觉得你应该比爸爸强,爸爸拿起笔假装看了一下说,怎么做的呢?还真不会,你能教下我吗?激发他内心的表现欲。
此时他会自告奋勇的告诉你,我来告诉你吧,他是这样写的、这样做的等等……
3、安静的陪着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此陪伴还是那个陪伴,就是分量没那么重。
安静的陪着他和他一起做同一个作业,但是各写各的,可以比写作进程治疗拖延症、可以比谁写得好增加写字的规范、可以比全程谁的笔拿得好增加正确的拿笔姿势、可以比谁不低头腰挺得直增加他做作业的坐姿,让爸爸做裁判,对同一个作业相互做比较,妈妈写差点,爸爸假装评价妈妈写得没孩子好、妈妈写得慢坐姿也不正确,需要认真对待学习,加强练习等。
很多时候,努力并不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是为了被肯定。
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孩子更不例外,长期给予肯定,他会表现得越来越自信。
4、一起找方法
为什么2老是不会写还给写成倒着的5了?为什么3永远都是反的?为什么5怎么写都不像?为什么8是两个分离的圈圈?
一起试试哪个方法好使,2先写下面那横再画那个是不是好点?3可以先写个半圆再画个半圆,5先写横再写竖,再画个半圆。8像花生一样,两个圈圈链接不上可以像被胶水粘住一样,挨紧一点,兴许他们怕冷哈哈,孩子也开心的跟着认真听。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们的一面镜子。方法永远比借口多,与其说孩子不好教,不如问问自己有没有别的方法。
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使孩子失败。孩子在学习成长,家长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河东狮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把河东狮放心里吼自己,如何才能找到辅助教育的方法。那个声音会比吼孩子的声音好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9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