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这里是小可谈育儿。孩子不懂礼貌是很不好的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改正。
一、孩子不懂礼貌家长有责任
1.案例:
优优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成绩不错,经常受到大家的夸奖,妈妈也觉得很有面子。爸爸妈妈因为就优优一个孩子,学习也很好 ,所以,在家里什么事都依他的,宁肯委屈自己,也不委屈孩子。虽然有时也觉得优优没有礼貌,比如: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不会说“谢谢”;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欢人家的玩具,抢了就走;吃饭时大人还没上桌,他已经把菜翻得一塌糊涂; 家里来个客人,不会主动打招呼;等等。但又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而且他又是一个男孩子,以为大大咧咧点没有什么关系。
直到有一次,带优优参加了一个正式晚宴后,爸爸妈妈才发现,让孩子懂礼貌是多么的重要。在晚宴上,优优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大家都还没有上桌,他却先一屁股坐到了主要的位置, 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这要那。菜一端上桌,他的筷子马上就到了,等到上他爱吃的炸鸡腿时,他居然连盘子都端到了自己面前,就跟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说“小孩子嘛,没关系的”,但优优的爸爸妈妈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当时真是如坐针毡,异常难堪!
2.案例分析: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不懂礼貌并非出于故意,大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讲礼貌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不懂“礼”,不学“礼”,一个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孩子从小就要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可惜的是,像优优这样不懂礼貌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家里来了客人,不知道问候,甚至不愿让大人接待客人;有的孩子满嘴脏话,口出狂言,甚至还打架骂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孩了不讲礼貌呢?
其实,有些七八岁的孩子不懂礼貌,并不是他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尊重别人,不知道怎样去讲礼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他就觉得应该跟在家里一样,可以随随便便,其实,在自己家里,和在别人家里,是大有区别的,但区别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在吃、穿、行、坐、站、言等各方面,都有它的基本要求。但是,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提醒孩子,或因为溺爱, 或认为孩子还小, 长大了就明白了,于是听之任之、不加约束,结果,逐渐让孩子养成了不讲礼貌的坏习惯。就如例子中的优优,其实算不上是坏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教他礼貌待人,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才养成了他的不懂礼貌的习惯。
当然,孩子也并不是天生就不讲礼貌,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中父母或周围人的影响造成的。七八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取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父母或周围的人不注意自身形象,在公共场合不讲文明,不用礼貌语言,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们。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平时说话总是高声吼叫,或者满口粗话,孩子会变得轻声细语、彬彬有礼吗?
没有礼貌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会被周围的伙伴疏远、孤立,这对孩子交朋友、学习等各方面都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让他们变成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1.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不懂礼貌,大多与父母本身行为的不良有关,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待人。如果父母自己不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即使对孩子的管教特别严,苛求孩子的言行要有礼貌,也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比如,问路时,如果我们是这样问的: “喂,老头,到公园怎么走?”那么,以后孩子在问路时,也不可能这样问:“老爷爷,请问一下,到公园该怎么走?”
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妈妈和七岁的儿子一起坐在一个座位上。 这时,上来一位老奶奶,儿子很懂事,站起来,对那位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们这儿吧。”没想到的是,那位妈妈却伸出手来,把儿又拉到了座位上。儿子不解地说:“老师说,要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的。”妈妈白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也许,这位妈妈平时也在教育儿子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可以说,这位妈妈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本来孩子是懂礼貌的,但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会慢慢养成不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的习惯。
因此,要培养孩子懂礼貌,应从我们自身做起。在一些具体的处事细节上,如何做到合理而不失礼,我们要做最好的示范给孩子看。比如,我们下班回家后,孩子递过来一杯热茶,不要忘记了对他说声“谢谢”。这样,在帮助孩子后,他也会向我们表达谢意。在与别人交往谈话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避免粗鲁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用语。
孩子是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中长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动,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我们就应该成为孩子的楷模。如果我们不讲礼貌,又怎能期望孩子有礼貌呢?
2.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
很多时候,孩子对人不够礼貌,其实并不是有心的,而是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小,根本就不懂得这些基本的礼节。因此,我们应该将一些社交的基本礼仪教给孩子,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当家中来了客人,我们应要求孩子主动和客人打招呼,请客人坐,给客人倒茶,客人走时说声“再见”; 当孩子到别人家去时,告诉孩子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门,不能胡乱闯进别人家里;用餐时,教孩子不争、不抢、不挑剔食物;上车、购物时不要拥挤,应当自觉排队等候,依次序而进;到公共场所时,要教育孩子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等等。
只要我们耐心地、一点一点地给孩子灌输这些基本礼仪,那么孩子想不懂礼貌也难。对于不懂礼貌的孩子,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最好是事前提醒,比如要到别人家赴宴,我们最好提前把相关的礼仪告诉孩子。
玲玲今年八岁了,她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只要有人送东西给她,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她都会真诚地说声“谢谢”;如果想让别人帮个忙,说话一定会带着一个“请”字,帮完忙还会说声“麻烦你了”等;如果自己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或者弄得声响大了些,吵到了别人,她都会急忙说声“对不起”,哪怕是在父母面前也是如此。
正因为懂礼貌,玲玲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夸奖她。而这些,都是玲玲的妈妈从小教出来的。在玲玲刚懂事时,妈妈就利用各种机会教她一些基本的礼仪。如玲玲有时忘记了,妈妈会随时提醒她。到现在,讲文明、懂礼貌已经成为了玲玲的习惯。
玲玲的妈妈是一位称职的妈妈,如果我们都能像玲玲的父母那样尽早地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就会使孩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及时纠正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千万不要把孩子的许多问题都集中起来,试图突击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现一个问题就立即解决。当发现孩子的不礼貌行为时,我们要立即加以矫正。比如,孩子和长辈说话时没有使用敬语“您”,我们便可马上勒令孩子说上十几遍,直到孩子说正确了为止。
孩子随着接触面的增大,交往人的增加,很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学会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我们发现后要及时进行纠正,有效地控制住自己不礼貌的言行。
以上就是本期的育儿分享,孩子讲礼貌是一件很重要并且等不得的事,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加以引导。欢迎大家留言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5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