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身累还是心累 养生请先养心

身累还是心累 养生请先养心

现代人生活水平相对过去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很多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满足感却没有相应的提升,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比,基本上每一个人现在吃的、穿的、用的较之以往都是大为改善,不可谓不今非昔比,也不可谓不是质的飞跃。可是内心的快乐感却反而不升反降,没有以前那么常常地光顾我们了。老人们说,你们现在过的日子跟我们过去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来那么多烦恼?好好保养身体就行;我们说,时代不一样了,现代生活节奏太快,诱惑太多,压力太重,确实感到身心疲惫,需要好好养生

就这样,养生成了一个热门的理念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养生的节目铺天盖地,养生的文章络绎不绝,养生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有这样的市场,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正呈现越来越年轻化,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在研究养生健体之道,越来越多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耳濡目染关于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比以前早,比以前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出社会扛上生活的重担后确实感觉到了身体机能的迅速下滑和急需保养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幅社会大养生的热闹场面,老人早起打太极,晚上广场舞;年轻人开始白天跑步,晚上泡脚;艾灸、养生茶、各种营养保健品……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在理念上,养生自然是进步的,因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与需求。只是在方法上,我想可能还有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斟酌之处。之所以热切关注和实践养生,自然是因为应付工作生活的繁重任务让我们觉得身体有些吃不消了。但正如同看病要对症下药一样,养身也是需要弄清楚这种身体上的吃不消究竟是缘何而起的,比如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健康,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心理失衡,等等。一句话,所谓的“身心疲惫”,是“身”疲惫多一点?还是“心”疲惫多一点?弄清楚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抓住养生问题主要矛盾的过程,而抓住问题主要矛盾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讲,生活工作中的疲惫感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心”而非“身”,真正让我们单纯感到身体很疲劳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而且一般真有这种疲惫,我们也能通过睡个好觉、休个小假、吃餐可口的饭菜就比较容易地恢复。真正让我们无论年长还是年轻,都在意识里产生养生需求的,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心理上的疲惫和由此而带来的生理上的、双重的“心力交瘁”,这种疲惫如果得不到好的保养和休息恢复,我们感到身体各方面机能出现下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养生,首先还需养心。无论是养生还是养心,这都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对于希望通过养生以切实提高生活品质的人来说,弄清楚自己更多地是“身累”还是“心累”、弄清楚自己养生需要先养心的原则是养生路上的一步,却又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步,而是方向性的一步。

养心的方法亦有千千万万,学习,冥想,锻炼,兴趣等,都是可行的方式。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学习这一途径。这里的学习,是指学习消化心理学的知识并转化为自己所用。知道养生的人很多,知道养生需要养心的则少一些;知道养心的有一些,则这其中知道学习消化心理学知识的就又少一些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深学科了,而可以是像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学科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可以言而有据。人如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世界产生交集,或许还可以没有这么多烦恼,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没办法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与社会产生任何关联的,正因为会与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交集,才多了许多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影响。而社会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影响的学科,既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又具有事实精确性和智力启发性。它既帮助我们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又启发我们应用科学规律分析、指导生活。这正是众多养生爱好者长期忽视而又十分有效的重要一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4539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