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祖祖辈辈的老人对于儿孙都抱有希望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具体叫什么名字记不清楚了,说胎教的,因为我关注人生礼仪,特别是留意出生礼的话题,就找来读了,那篇文章以美国一个小孩艾米林为例,说“据艾米林父母介绍,怀孕时他们很注重胎教,给孩子听音乐,每天和宝宝聊天唱儿歌,爸爸喜欢抚摸妈妈的肚皮,给宝宝描述外面的世界、讲小故事”文章说,正是这种“胎教”,“造就了这个孩子神奇的神童”“智力、思维等重要能力,……文章以极其羡慕的口吻说:小孩父母“自己都没想到胎教真的让宝宝赢在了起跑线上。”
我佩服作者真能扯,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极力强调的“两手抓,智商情商共育天才神童”的最后,是推销一种“使用天才宝宝胎教仪”,并且要年轻的父母都去购买,顿时,我感到无话可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胎教”的,那也是顺其自然,母亲妊娠怀孕时保持企盼、愉快的心态,产妇避免过度的劳累,为分娩作准备。再说,任何个体生命的成长都是“抛物线形”的,都有它从发生到消亡的规律,早熟及早衰,指望从娘肚子里就制造“神童”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给教育下过定义,所谓“教育”就是生长。就像栽培一棵树苗一样,阳光雨露空气水分,缺一不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每一个新生命来到人世间,最可贵的是具有好奇心,这种对于人世间的各种好奇正是他(她)认识世界的开端。幼年阶段,或许会有很多差异,有的领悟力强一点,有的则弱一点,但不论怎么说,这时候智商是差别不大的。再说,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开始跑在前面,未必能赢得终点,许多所谓“少年天才”,到头来“江郎才尽”“浮生尽歇”,实在是屡见不鲜。
激发孩子智力发展的应该是好奇心的培养与引领,但可悲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都是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一件事物,总是复杂纷繁的,它可能有多种解析,如果什么事情只有一种“标准答案”,那就很难容忍思想的动力了。中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推行标准答案,老师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块小圆饼干,小朋友咬一口举起来说,这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月牙。任继愈先生说,我如果说这是小船行不行?我如果说这是人剪下来的指甲行不行?我为什么非要说它是月牙呢?如果连小孩子,幼儿园就习惯什么叫标准答案,他这一辈子怎么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呢?
为了这一个“标准答案”,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像一个魔咒,弄得我们许多小孩太可怜了,要成绩出类拔萃,要争取三好学生,要夺得“奥数”等各种奖项……孩子活得太累了。其实,孩童时代即使落在后面又何妨?!人的成长还是看耐久力与爆发力的,造就“神童”之类扭曲的价值观不该提倡。我想举一个例子,历史上,山东琅琊王氏家族经历了许多劫难,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而他们的家教与家规并不复杂,就是六个字:“言宜慢,心宜善”,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好好说话,与人为善,就是做个堂堂正正的好人,而人品好,孩子的前程就是不可限量的。
本期图典就以家庭教育为主题,发一组晚清以来的家庭老照片,与各位分享,请批评指正。
清末民初小脚美女与她的小公子
1920年代的三口之家
五四时期父亲与儿子的合影
1930年代的三口之家
1930年代的子女教育
1930年代的三口之家
1930年代一户富裕家庭的合影照
1980年代的三口之家
2019年11月12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3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