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杨康名字,取自于北宋的靖康之变,意在永不忘记国仇家恨。靖康,日靖四方 永康兆民,是宋钦宗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
当金国的铁骑踏过黄河,直逼开封城下,徽钦二宗被虏,掐灭了北宋王朝残喘的最后一口气,靖康之变也成为了被世代愤恨不已的历史耻辱。那究竟是什么把国祚三百年的北宋王朝推进了惨败的深渊?
北宋军事制度羸弱,积重难返
之前网上有篇文章为宋朝的军事实力辟谣,说北宋时期的战争的战胜率70%远高于唐朝的55%。可事实上,北宋的战胜率大多是小规模的防御战和击溃战,而且还把赵匡胤对南方的征战也统计在内。所以,军事实力的强弱简单看一下的结局即可,跨时代地进行数字对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北宋从未开疆扩土,未收回燕云十六州,知名武将皆没有好下场。
羸弱的军事制度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重文抑武和过度募兵。这两个原因看似矛盾,实则双重影响的叠加更加弱化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首先,重文抑武。如果你是个读书人,生在北宋可能是最幸福的。北宋的时代环境,给予了文人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而武将与之相比,则是天壤之别。这种对武将的抑制,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在宋太宗时期,将帅外出征战,皇帝都会贴心地把作战计划做好,作战时必须严格按照计划的进行战力排位部署,不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只要严格遵照旨意,败了责任不在你,如果你自己另有注意,即使战胜,依旧要被论罪。同时,还要派宦官跟随,作为监军。本来就没有决策权的军官将领,还得受着有个大太监比比划划,能打胜仗才怪。一旦武将的军事权力被限制,在朝堂上的政治地位也会被文官集团严格打压。
当时有主见,有能力的狄青从底层士兵升到最高军事将领枢密使,这就让文官看在眼里就极度不爽,不是说好了咱们宋朝重文轻武吗,你狄青靠着纯军功升到如此地步,这是在证明军功有用论啊,是在颠覆国家政治格局啊。
最后,狄青受到文官的诬告而辞去枢密使,离开开封,但余生皆在监视下生活,最后郁郁而终。这种趋势的不断持续,导致北宋的领导班子中几乎没有懂军事的人。
为什么北宋会对武将如此防备?原因是开国皇帝赵匡胤靠的就是军事红利,才能发起的武装起义,五代十国的混乱时局,就是以兵强马壮掌握话语权。登基称帝的他自然不会允许别人复制他成功的道路。
“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让武将心甘情愿交出兵权,以防止逼宫谋反,这也是北宋抑制武将的最初起因。
其次,过度招募官兵。按理说,既然武将的如此不受待见,当兵的人一定会很少。当时民间还有种说法,“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实际上北宋在册在编官兵确实非常之多。数量庞大的军队,战斗力确实极端低下。
宋辽对抗期间,宋朝坐拥百万军却依然打不胜二十万军的辽国。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经过五代十国后的战乱,中华大地上别的不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多。
汉唐时期幅员辽阔,安顿流民的方式大多是重新分配土地,以稳定社会秩序,让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但这种方法在国土面积极小的北宋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就想出了,让他们都来当兵吧,变成公务员,有口皇粮吃。“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北宋士兵的第一诉求并不是战死沙场,保家卫国,而是混口饭吃。
在这种激励征兵政策下,军队的数量会急速扩充,但是整体官兵素质却极度让人堪忧,如果仅仅是流浪汉还好,那些地痞流氓,土匪强盗的加入,其唯利是图的本心目的更会让他们临阵倒戈。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
这种不考虑实际的偏执,让金人一眼看穿北宋内在空虚。后晋儿皇帝石敬瑭,起兵造反,受困于太原,为向契丹求援助,便乖乖奉上燕云十六州,而后宋朝建立后,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便成为了宋朝的第一外交国策。
燕云十六州,北靠长城,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战略屏障,失去它的北宋,唯一可以依傍战略防御屏障的便是黄河,一旦黄河防线被突破,敌军便会兵临城下,剑指开封。
赵匡胤生前本想平定南方后便挥兵北伐,无奈只完成了前部分愿望,后来他弟弟赵光义继位,便要继续他哥的意愿,先后三次征讨辽国,全部以失败结局告终。至于为什么会失败,前面讲到兵力的空虚,不失败才怪。这期间持续了25年的战争状态直到“檀渊之盟”签订之后才结束。
“澶渊之盟”看似是双方和平平等的协定,可实际上却暗含着北宋的实力弱和冤大头的特质。一方面北宋官方承认了辽国占有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北宋要每年给辽国30万两的岁币。给钱的做法无非就是对外表明,我大宋泱泱大国,愿意用金钱换取和平,不想诉诸于武力。这个口子一开,周边国家也会纷纷效仿,没事闹一闹,就会有钱拿。
这样,由于燕云十六洲的收复问题,北宋对辽国常年征战对抗,空耗国力,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承认对方占有的合法性,而且每年产生的岁币,长此以往造成国内财政负担。
“檀渊之盟”的签订并没有浇灭北宋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渴望。白山黑水间长期受控于辽国的女真族逐渐实力崛起,赶超辽国。宋徽宗得到消息后,便把收复燕云的愿望给予了大金,和他们签订了“海上之盟”,北宋与大金商定共同征讨辽国,计划辽国灭亡后,大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赠给大金,大金则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大宋。
计划很圆满,现实很骨感。双方原本计划是大金负责牵制辽军主力,大宋自己负责进攻燕云。北宋当时的战争实力可想而知,大太监童贯作为枢密使,带领二十万大军与三万辽军对打,结果大败。无奈之下,只能求救于大金。大金心想大宋也不过如此,连我们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便坐地起价,提高合作成本。
这时候的大宋和大金,看似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实则宋朝的急功近利,使得内部军事力量的虚空全部被大金看的一清二楚,主动权完全由大金掌握着。
灭辽之后,金朝便挥兵南下攻打宋朝,而最后的结果,便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