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已有6年时间。那么,倡议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11月9日,中联部原副部长徐绿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上用列数据的方式将受益国家的案例分享给与会国内外人士。
中联部原副部长徐绿平。林耀华 摄影
“要开展更高水平的‘三方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徐绿平提出,要把中国的资金优势和产能优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新形式的“三方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切实实现“1+1+1>3”的效果。
在论坛大会致辞过程中,徐绿平列举多组案例和数据印证,6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因“一带一路”建设而受益。
比如,中国与希腊企业合作经营比雷埃夫斯港项目以来,比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倍,全球排名从第93位跃升至第36位,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集装箱码头;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帮助白方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拥有了欧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工业园;中国企业收购陷入困境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这家连续亏损7年的企业扭亏为盈,保住了5000人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扎实推进,每年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贡献1-2个百分点;中国企业承建的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厂为斯方供应超过其全国40%的电力,解决了2000多万人的用电问题;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累计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带动肯GDP增长约1.5%。
世界银行今年6月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预测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全部完成后,沿线国家交通时间将减少12%,贸易将增长2.8-9.7%,实际收入将增长1.2-3.4%, 760万人将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
“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数据证明,‘一带一路’正切实助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过去,‘一带一路’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为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世界提供了定力和信心。”徐绿平说。
如何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徐绿平说,应齐心协力打造一批示范性精品项目。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大海,那么一个个具体项目就好比一条条河流;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银河,那么一个个具体项目就好比一颗颗星星。
“我们应共同努力,把每个项目做成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精品项目,切实惠及当地民众,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点点星光点亮银河。 ”徐绿平说。
与此同时,要开展更高水平的“三方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把中国的资金优势和产能优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新形式的“三方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切实实现“1+1+1>3”的效果。
另外,要共同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必然需要有合作促进机制、争端解决机制、方向引领平台做支撑。
对话:
消除外界对“一带一路”误解
中联部如何发挥桥梁作用增信释疑?
中联部原副部长徐绿平与参会的外方嘉宾交流互动。潘珊菊摄
南都:为什么选择广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举办地?
徐绿平:论坛选址广州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广州是千年商都,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枢纽地位,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二是广州在对外合作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新型智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南都: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离不开世界支持?
徐绿平:“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的国际公共产品,仅靠中国一己之力来推动肯定是不够的。下一步,“一带一路”要走深走实,需要相关国际和区域组织、共建国家多元主体携手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南都:论坛有300多位国内外政产学界人士参加,中联部在“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徐绿平:中联部是党的对外工作部门,与各国政党、社会组织和智库学者等交往联系广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一直以来,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国际主流智库和不少政产学界人士都有机制化的联系与交往,中联部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目前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近260家智库加入进来,是“一带一路”学术研究和交往领域的最大也是最活跃的智库共同体。
作为桥梁,中联部可以向国外政党政要、社会组织和智库学者介绍中国内外政策,促进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存有误解或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做好政策解读,进行增信释疑,通过举办这场论坛,可以集众智、汇众力,为“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文\南都记者潘珊菊 见习记者马嘉璐 发自广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