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大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崇祯皇帝,死前他在自己的袍服上面写下了这些大字。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崇祯皇帝还是心存百姓的,不管是不是沽名钓誉之言,但能够反躬自省也是难能可贵的。说实话,崇祯皇帝并不像是一个“亡国之君”,比之于他,清朝末年的咸丰皇帝更像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当时同样是内忧外患的清朝的国祚却能够得到暂时的延续,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当时的情况,看看崇祯皇帝是否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明朝末年的内忧:农民起义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北方接连遭遇大旱,旱灾又引发蝗灾,导致了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现象。而陕西尤为严重,据《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十四年旱”。河南等地也不容乐观。
崇祯七年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朝廷不想着赈济灾民,恢复生产,却忙于征收苛捐杂税,这无异于逼人于绝路。我们都知道,老百姓是很能忍的,但凡是有一点活路,他都不会铤而走险。但是如果连一点点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那只有去造反了。你不给我活路,那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毕竟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
赤地千里
在这种情况下,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应运而生。李自成在谋士李岩的建议下打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不仅如此,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打击土豪劣绅,把他们兼并的土地分给农民,恢复生产;
·给农民分配耕牛等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水平;
·采取“输银助响”的方法来劫富济贫;
·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李自成深入人心,一时之间人们到处在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样的举措使得李自成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呼百应,应者云集。李自成从陕西的一个驿站小吏到率领大顺军南征北战,攻陷北京城,才不过短短的十五年。对于明朝来说,真的是“不是敌人太强大,是我方太无能”。
明朝末年的外患:后金的崛起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为根基起家,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势力空前强大,成为东北地区的心腹大患。
后金在夺取明朝的辽东地区后,本想凭着战胜之威一鼓作气,从辽西走廊直入山海关。却因为在宁远城吃了瘪,努尔哈赤还因此丧命。此后,明军在宁远、锦州两城设防,互为犄角之势,还在中间设置了红衣大炮,成了后金难以逾越的宁锦防线。
后金疆域
皇太极继位后,就想到了绕道蒙古,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进入明朝北部地区的战略。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后金相继统一了漠南蒙古部,征服了朝鲜。从此以后,满清多次入侵掳掠,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从1629年(明崇祯二年),清兵第一次入塞,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兵第六次入塞。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不同于之前在辽东地区的叛乱,这多次的入侵行为,不仅打击了明朝的军事力量,还拖垮了明朝的经济。特别是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兵第三次入塞,一路上所向披靡,攻陷了济南府,使得明廷不能两头兼顾,给了此时正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一个喘息之机。
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
比之于崇祯皇帝,清朝的咸丰皇帝所处的时代也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而咸丰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像是一位亡国之君。敌军入侵,他不想着怎么应对,首先想到的是逃跑。逃跑也就算了,还要先把老婆孩子送走,连那些戏班子也没忘,都要带到承德去,还美其名曰“巡狩”。咸丰为人酗酒好色,荒淫无度,关键是还抽大烟,跟自己的祖宗比起来可真是差远了。那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内忧外患。
一、清朝末年的内忧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了支付高昂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再加上国外廉价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了对农户的剥削。这些都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饥寒交迫的民众不得已拿起了手中的武器。
洪秀全雕像
咸丰皇帝继位的当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太平教为契机,迅速发展壮大。在攻陷武昌后,顺流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破竹。并于1853年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太平天国这次战争,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地域之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清朝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不亚于康熙平定三藩的战争。
二、清朝末年的外患
为了扭转对清政府的贸易逆差,英国选择了向清朝走私鸦片的方式来获取利润。鉴于鸦片的危害,这明显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禁烟大臣,在虎门销毁了大量的烟土。这些行为激怒了英国人。于1840年到1842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虎门销烟
这还是咸丰皇帝继位之前的事情,咸丰皇帝继位后,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攻陷了北京城,而咸丰早就落荒而逃。比之于崇祯皇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咸丰皇帝实在是太令人不齿了。
清朝的应对手段
和明朝末年一样,咸丰皇帝在位时也是内忧外患,一片狼藉。内有天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这样一副危若累卵的局面,在正常人看来,都是必死的局势,但是清政府却并没有向我们想的那样,一败涂地。反而各个出击,打开了新局面,使得清政府的国祚得以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其中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吗?
一、对内放权
清政府寻求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以曾国藩为首的强人有机会脱颖而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在湖南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而此时的清政府的八旗军队和绿营早已不堪一击,湘军的崛起,取代了清政府的正规军,在后续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湘军日益强大。后来又发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在他们的努力下,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
曾国藩故居
二、对外割地赔款
外国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清朝的大门,对于清朝来说,暂时并没有亡国的危险,所以只是癣疥之疾而不是心腹之患。战败了只能割地赔款,以平息此事。虽然很为人不齿,但这是它的最优选择。至于战争带来的危害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对比之下的反思
关于崇祯帝的为人,他的仇敌闯王李自成是这样评价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昏君,虽然被孤立却做了很多好事,而手下的大臣则是结党营私,很少有忠心的人。
而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有这样的评价。
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袁崇焕雕像
不过这个评价有失偏驳,崇祯帝的所作所为不能称得上是一位昏君,但把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朝野没有良臣名将,就有点说笑了。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7人、巡抚11人,还冤杀了袁崇焕。这个数据看上去真的是骇人听闻。
《孙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就是说,取胜之道在于上下同心,这样才可以同生共死,而不害怕危险。很显然,崇祯皇帝并没有做到。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可谓是宵衣吁食,夕惕朝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即位之初,就设计除掉了大宦官魏忠贤,可谓是有勇有谋。在位十七年,事必躬亲,孜孜求治,但是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使得君臣异心。明朝并不缺能臣良将,如孙承宗、杨嗣昌、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吴三桂、洪承畴、左良玉等人都是一时英杰,却因各种原因或死或降,不能人尽其才,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对崇祯皇帝逆风翻盘的一种假设
那崇祯皇帝是不是就绝对没有机会逆风翻盘,反败为胜了呢?我并不这样想,虽然当时的局势很糜烂,但并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了。要知道事在人为,虽然不能开创新局面,但是把当时的危机给暂时化解掉,再延续个几十年国祚还是有机会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一谈。
古代宦官形象
一、对内要学会放权
俗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说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要好好落实下去。崇祯皇帝太爱猜忌别人,扳倒了一个魏忠贤,是天大的好事,本来应该一鼓作气打倒阉党势力。却为了制衡文官势力,又扶持了曹化淳、王承恩等人,岂不是重蹈覆辙。
再说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所以对待农民起义既要镇压威慑,又要安抚。与其拿大把的银子去打仗,不如直接发给老百姓。各地粮仓不拿来赈济灾民,非要等到李自成来做,岂不是自寻烦恼。反观李自成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行为。单单是一个“均田免赋”的口号就吸引了无数百姓,这个明朝难道做不到吗?
蝗虫灾害
就好比福王朱常洵封地在洛阳,河南遭受大旱,百姓都要饿死了,福王却视而不见,一味的寻欢作乐。李自成都要打过来了,也不舍得把银子拿出来犒赏激励将士。结果死后被做了“福禄宴”。崇祯皇帝也是如此,一有事就喜欢下什么“罪己诏”,你说有什么用吗?纯粹是沽名钓誉。
二、对外要合纵连横,分而击之
清兵入塞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因素。但是崇祯年间,后金只是控制了建州、海西女真等部落,放在今天也只是控制了辽宁辽河以西和吉林中西部地区,黑龙江的野人女真要到皇太极后期才会臣服。
而当时的后金西面是明朝的宁锦防线,南面是明朝的属国朝鲜,西北是与后金不对付的蒙古林丹汗。所以当时的处境明显对后金更加的不利。那崇祯皇帝该如何做才能赢得先机呢?
宁锦防线
·如果崇祯皇帝继位后能够持续扶持袁崇焕,那宁锦防线可保万无一失。
·对于朝鲜也要保持联保,如果后金攻打朝鲜的时候,明朝不是袖手旁观。朝鲜的存在,等于在后金的后方安插了一把尖刀,既能起到威慑作用,又加强了明军的实力,也给明朝的水师提供了一个据点。
·对蒙古的林丹汗也要加以笼络,分化蒙古部落与后金的联系。这样可以保证长城以外防线的安定,使得后金不能借道蒙古入侵关内。
·先把防御做好了,接下来就该反攻了。后金的地方本来就小,又是游牧民族,经济本来就不发达。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方面,都要依靠明朝。这也是后金多次入侵的目的。而明朝所要做的就是围而不打,持续向内压缩,通过切断经济、贸易方面的联系来打击敌人,还可以借由水路出击,不断袭扰后金,使得后金不战而溃。
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扼杀于萌芽之时。不知道如果上天再给崇祯皇帝一个重来的机会,他会不会还失之交臂。如果是你,你又作何选择?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汉南续郡志》《孙子兵法》
文/温古知新,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欢迎在下方讨论。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