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听话”时,你是否有过威胁恐吓甚至恶语相向?
当孩子哭着闹着表达自己想要做某件事的诉求而你却觉得是无理取闹时,你是否想要一种立马见效的方法让此时此刻的孩子变得乖起来?
你是否在很多时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原因只是孩子写作业很慢?
记得一次一位9岁的孩子跟我说:“老师让我们写妈妈时,必须要先写外貌,然后写兴趣爱好,最后写性格。”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便建议道:“要是我们抓住妈妈的一个特点来写,比如写‘妈妈的手’‘妈妈的催促’‘妈妈的目光’,这样可行吗?”这个孩子语气很坚定:“肯定不行。”
我不知道后来他写的妈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会不会写很多讨人欢喜的情节?如果四五十个孩子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写,也不敢想象写出来的样子。
这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实都能找到原因,而且也有可能改变。当我看到《妈妈的手》后,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提醒:大人的手是用来呵护孩子的,是做一些有利于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事情的,而不是用来指指点点、固化人的,更不是用来打人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会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个大世界,而不是被设计好的世界。
《妈妈的手》的文字作者是知名童书作家托妮·约翰斯顿,迄今已创作一百多部童书,包括《被子的故事》《消失的南瓜》《猫,那是什么?》《一年级,我来了!》等。谈及为什么创作这个故事时,她说:“当我写《妈妈的手》时,总是想起我的婆婆玛格丽特·泰勒·约翰斯顿,她会向我们伸出她的手,以各种方式给家人帮助。”
图画作者艾米·琼·贝茨用水彩、水粉和铅笔把故事呈现出来后,整个画面氛围柔和无比。很巧合的是,画到书中男孩第一天上学,恰好也是她自己的儿子第一天上学。“我已经感受到了书中的一些时刻,”她说,“我意识到,之后还会有一些重要的时刻将一一发生。”
作者们用很朴素的叙述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长大、老去的过程中,有很多习以为常的“时刻”是我们前行的起点和动力,或者说是我们人生的底子。我们要看重这些有着怀旧色彩的“时刻”,并尽可能地多去看,尤其是多和孩子一起看,我们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怀旧是为了让生活本身充满勇气同信心
书中富有诗意的文字叙述,一页页淡绿色背景的画面,都会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进入怀旧情绪中去,就像《书单》评价的那样:“整本书充满不加掩饰的怀旧气息,首尾的句子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生命循环,令人动容。”
(一)无关年龄大小,曾经都有“重要的时刻”
好书往往可以满足大人和孩子的共同需要。孩子可以看到孩子的世界,大人可以看到大人的意义。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极其琐碎,但是又极其美丽。学走路的孩子哪怕自己像一匹晃晃悠悠的小马,也不会放弃继续行走的努力;孩子愿意到泥地里去踩一踩,甚至滚一滚;孩子愿意自己动手做点什么,哪怕是采摘西红柿或者做面包等,他们都能够很开心地享受这一切,并由衷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他们的“重要时刻”。
倘若孩子们身边还有理解他们的大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将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信心,更加轻松地去对待他们所拥有的“重要时刻”。在《妈妈的手》中,妈妈就充当了一个陪伴者和理解者的角色。
面对又蹦又跳又跑,满身是泥的孩子,这位妈妈选择了“帮忙洗手”,而不是阻止或呵斥;面对长大了不愿意再牵手过马路的孩子,这位妈妈选择了挥手目送,而不是强拉硬拽;面对长大了要跟自己“挥手再见”的孩子,这位妈妈选择了默默等待和祈祷,而不是硬要把孩子留在身边……
“一切顺利,我的羊羊。”
千言万语,爱和期待,都在这句轻声的祝福中释放出来了。
(二)回忆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
从婴儿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谁是最重要的人呢?毫无疑问是妈妈。
那么当我们回忆小时候很重要的时刻时,就会想起很多与妈妈有关的事情。妈妈的叮嘱和唠叨,妈妈做的饭菜,妈妈纳的鞋底,妈妈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
可是我们这些孩子啊,随着逐渐长大,随着进入大学,随着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我们不断与妈妈分离,当然有时候是渴望离开。可是,听不到唠叨后,我们反而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妈妈的手》中也这样叙述:“小男孩变成了大男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他不时回家看望妈妈。有一天,他住了下来,回到了从小长大的甜蜜的家。”离开后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又回到了妈妈身边,回到了从小长大的甜蜜的家。
小男孩为什么要回来?是因为之前的回忆吗?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吗?是因为这里才是甜蜜的家吗?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珍惜现在的生活很重要!再握一握妈妈的手很重要!
他们挨在一起坐着,
看着夏末的天空。
他哼着没有歌词的曲子,
握着妈妈的手。
二、时间往往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看着《妈妈的手》,还想起了孙楠唱的《时间的远方》:“在时间的远方,我看见妈妈的目光,像冬日最美的斜阳,它温暖了我的天堂。在时间的远方,我看见孩子的成长,在心中最软的地方,它呵护了我的晴朗。我渴望时间的远方,被一束童年的光照亮,那清晨许下的愿望,是回家的芬芳。”
《霍比特人》中的咕噜给比尔博出了一个谜语:
它会吞食一切,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咬破生铁,
蚀穿金刚,
杀死勇士,
屠灭城邦,
沧海化桑田,
高山成平原。
“时间”看上去又神奇又可怕。可怕是因为它是无情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停留,而且还会吞食一切;神奇是因为它会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在“时间的远方”,妈妈的目光和孩子的成长都在其中,你说这样的时间难道不神奇吗?
(一)时间意味着爱的滋养
人的一生分为婴儿、幼儿、儿童、成人、老人等各个时期。时间看上去那么长,可是读完却让人觉得时间很短。人的一生就被浓缩在几个很重要的时刻里了,浓缩在一本书中了。这样的震撼是很大的。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对于某一个人来说,一个瞬间也许有着能左右这个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不正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吗?
在《妈妈的手》中,随着画面一页页展开,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时间的流淌。尤其是对妈妈来说,时间意味着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生活,更是一种爱的滋养和示范。
从妈妈怀上宝宝到妈妈满头银发,这段时间不算短。如果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妈妈的变化,或许这段时间算不了什么。但是故事中选取的几个重要时刻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去了。
妈妈牵着孩子的手爬楼梯、妈妈帮摔跤的孩子洗手、妈妈跟孩子一起种向日葵、妈妈跟孩子在厨房一起做面包、妈妈跟孩子一起看星星……
一段段时间,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情感,看上去是属于主人公的,何尝不是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读者的呢!
(二)更重要的是,还得有属于个人的时间
当我们在现实中被学习和考试挤压得没时间玩耍时,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妈妈的手》中,除了有在一起的亲子时间,还特别重视个体的自由时间。
孩子总是在集体时间和个体时间的夹缝中成长着。个体时间是孩子人格得以独立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个体时间内,孩子们才会彻底放松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大人安排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有紧有松,张弛有度,在学习和玩耍中找到一种平衡。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学习就是一种玩耍,玩耍就是一种学习。用有限的时间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让自己陷入不自信、甚至厌倦学习的状态中去。
当孩子把自己的时间利用好了,他才可能对时间有真正的概念和理解,才不会讨厌那些学习时间。哪怕是长大后,那些“被尊重的个人时间”,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个人时间”,都会成为一个人去面对复杂现实的重要基础。因为在这些时间里,作为个体的人学会了怎样在这些时间里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逐渐学会关心周围的一切,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活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孤独者。
所以我们看到《妈妈的手》里的主人公的个体时间得到了充分尊重,从幼儿时期自由地玩耍,到长大后离开妈妈去另外的地方闯荡,“个体时间”是和成长是关联的。只有拥有了足够的“个体时间”,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如果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了,小心翼翼甚至殚精竭虑地教养孩子,孩子的“个体时间”还会有吗?他们作为个体的努力有意义吗?
三、成长:大人和孩子要一起共享的密码
《妈妈的手》中的成长显得有些不一样,既有儿童成长,也有大人成长。《科克斯书评》这样评价:“这本美丽的图画书肯定能引起所有爱孩子的成年人的共鸣。同时,贯穿全书的那些童年印记也会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一)孩子的世界需要得到尊重:
放手,对于大人来说太难。这个不让孩子碰,那个不让孩子摸,可是孩子不去“犯错”,不去实践,怎么才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呢?
大人(老师和家长)都不敢放手,生怕放手后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不敢放手的直接后果就会造就一大批疲惫的大人和厌学的孩子。或者说,一大批毫无个性的孩子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毫无兴趣的事情。
大人都希望孩子路途一帆风顺,不要遇到困难最好,可是哪里有没磕绊的成长呢?换一句话说,没有遇到困难的成长还算成长吗?另外,大人的希望是不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虚荣心呢?
“我们有必要考虑一下,难道父母不是随意制造出自以为是的‘孩子的幸福’,并相信孩子是‘幸福’的,希望自己因此心安理得吗?”
那么大人是不是什么都不要做了呢?什么都放任不管了呢?两种极端的教养方式都会让正常人变得不正常起来。大人其实可以做到:看到孩子有可能被绊倒的情况下,大人需要躲到暗处,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摔倒这件事。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要做符合他们年龄段的事情。你不能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去写作文,你也不能让一个大学生成天待在家里。那些打着开发智力的“提前教育”之所以有市场,都是大人觉得有必要让孩子提前学一学,要不然跟不上怎么办?可是这种大量僵硬的知识信息和技巧训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其次,对于孩子来说,要自己去摸索和实践。作为大人,你不放手而又习惯指手画脚的话,或只想把孩子交给培训机构的话,孩子身上那些好奇心和探索欲迟早都会被消磨殆尽。孩子的个性需要自己去实践,而不是被定义的、被驯化的。
(二)成长离不开高质量的陪伴:
养育孩子不是用来报恩的,而是彼此共同成长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观念后,亲子陪伴才会有效。
对母亲使用暴力甚至弑母、未成年人杀人等事件令人悲愤的同时,还应该让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家庭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多思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良性发展。
从孩子知道“我是谁”开始,到他们能够不断认识自己,再到他们为了成为理想中的人所做的努力,长大成人后还要弄清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这个过程中都需要有协助能力的人和他们一起走。
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父母,理应成为“有协助能力的人”的第一人选。父母得协助孩子去认识“我是谁”、去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这些事情看上去都很抽象且艰难无比,但是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比如一起读一本关于孩子是如何降临的《小威向前冲》,父母跟孩子聊聊降生时的情景,聊聊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根据拍的照片聊聊孩子在某些“重要时刻”的故事……总之,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比起不谈不管,只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用,要用心多了。
“父母给孩子很多高价玩具,已经成为一种公害,它会污染孩子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宝库。除了玩具,外部传输进来的大量信息也会导致想象力钝化,同时孩子们必须记住很多常识性的知识。被外部赋予或是强塞的东西太多,孩子就会丧失捕获内心信息的想象能力。关于这一点,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的父母们必须牢记于心。”
所以,陪伴孩子成长的不是玩具,不是培训机构塞进孩子头脑中的常识性的知识,而是父母用心的行动和信任的目光。当然,这个过程是事无巨细的,是繁杂多变的,父母需要让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孩子一样,去真诚地跟孩子一起行动。
我想这也是《妈妈的手》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作者们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和情感,用富有诗意的、怀旧的叙述方式告诉每一个接触到这本书的人:成长的代价虽然注定分离,但是始终有成长过程中那些温暖的“重要的时刻”与我们相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0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