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诸侯国口中的“蛮夷之邦”,是历史秦国崛起的秘密?

诸侯国口中的“蛮夷之邦”,是历史秦国崛起的秘密?

秦国与中原诸侯国都不一样,因为秦国是一个蛮夷化程度很深的国家,自西周时代起始,中原的诸侯国就看不起秦国,在他们的认知里,秦国乃蛮夷之邦,归为异类,称之为“秦夷”,也称为“戎狄”,列国开会时期都不叫上秦国,只因秦“辟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士不产于秦,无儒之国”

秦国的文化底蕴不及其他诸侯国,在当时的诸侯国是这样公认的,例如李斯曾说“士不产于秦”,荀子也说秦国“无儒”,这些均代表秦国没有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而且,秦国的人才招纳上均是从外引进,例如商鞅、韩非、李斯,这些并非本国培育而出。

其次,秦国不实行嫡长继承制,也无严格宗法制,当时的制度是“择勇猛者而立之”,在老百姓里,更是“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没啥文化的落后之国,但事实真是这样?

秦国的发展曲线是春秋列国中最为特别的,其他国家的发展史都是一个逐渐中原化的过程,好比楚国,楚国一开始也是蛮夷之国,但后来不懈努力地吸收中原文化,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礼仪之邦,文化方面非常发达,甚至比一些中原本土国家还讲究礼仪。

回头再看,秦国却与楚国正好相反,秦国初始也有意往中原化路线进击,但因中途一次偶然事件,在疾行里掉了头,秦穆公时,西戎的使者由余前来拜访,两人还发生了一段对话:“秦穆公问,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这的意思是指,中原国家尊礼,尚含诗书之乐,都无法让人们安居乐业,反而内乱,西戎不仅无文化,治理起来不会更难?

由余本是晋人之后,因为投身西戎被重用,因此,面对秦穆公的发问,他非常熟练的用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笑着回答道:“中原之所乱,无非圣黄帝重礼乐法制,身以先之,仅以小治,且后世自诩为上等,骄纵,阻拦法制,以责督天下,仁义与怨望交合,上下不是争怨就是相互篡弑,至于灭宗,夫戎夷不然。”

在由余看来,诗书礼乐正是中原国家混乱的起因,因为中原文化的发展规律就是国家富强后统治者必然骄纵,下层则以礼义的标准来要求上层,从而导致国家上层和下层形成分裂,造成内乱。

而身为“蛮夷”的草原文化则不然,草原地区物质文化虽不发达,贫富差距也不大,反而因此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能吃苦,以绝对服从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皆团结。

秦穆公听得由余这席话如梦初醒,深以由余为贤,遂聘由余为宾客,此后,秦国的立国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倾向于中原发展,而是由戎狄发展,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吞并大量羌戎人口,大力吸收戎狄文化后,秦国的文化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种吸收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为了竞争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西北少数民族的强兵良马更成为了秦军队的有生力量,在与西戎的融合里,给秦人的躯体注入了更多粗狂和野蛮,从而让秦人如狼一般的性格。

后世考古发现了秦文化中的屈肢葬、土洞墓、茧形壶、铲形袋足鬲等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宝,其内并无中原其他国家,但是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却有。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最为独特,秦国百姓和游牧民族一样,停留在“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这些文化与中原散漫的农业文明比较,秦国文化具有鲜明对比,例如秦国在纪律方面更严明、上下一致的军事化作风:“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史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正在中原国家逐渐废止殉人的野蛮风俗之期,秦国反而变本加厉。

据考古发现,秦武公死时,殉葬者66人,秦穆公死时,殉葬者多达177人,创历史之最。

战国七雄里,中原国家讲究精神价值,然而秦国却以物质利益最为功利,因为秦国的文化简单直接,从以下典故可知:“秦国宣太后执政期间,韩国曾向秦国求救,宣太后在朝堂上对韩国使者大谈性生活,道,我从前服侍先王时,先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很难受;先王把身子压在我身上,我却很愉快,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承宠交欢,我尝到了甜头,韩向秦求救,要拿什么让秦不觉得沉重,反而感到愉悦呢?”

从以上这段可见,政治高层的对话,哪怕是外交场合,一样讲究功利,而不避讳其它因素,只因为这样简单直接,这,如若放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资料《中原文物》《五蠹》《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文/探索历史奇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939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