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父母眼中孩子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份认定

父母眼中孩子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份认定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都是基于我们对过去积累的信息。比如,一个杯子,孩子不知道杯子是什么,而对于成人来说,别人说杯子,他就会根据自己过去所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而呈现出杯子的画面。

同样,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现在的身份认定,都是基于父母过去积累的关于孩子的信息。而对于孩子未来的身份认定,同样是基于现在积累的关于孩子的信息。

(1) 人总是被过去的信息所影响,来定义现在的东西

我们对现在事物的定义,是基于过去信息的基础,加上现在所看到、感受到的一些信息做一个结合,而形成新的定义。

孩子现在所看到、感受到、听到什么信息,所有信息综合起来成为了孩子的第一次。而这种“第一次”会成为他未来判断事物的基础信息。所以,父母现在如何跟孩子说话,如何看待孩子,如何和孩子说自己对他的看法……这些信息都会形成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而父母则通过自己现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孩子,定义了未来如何看待孩子的依据。

因此,孩子在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个过去的身份,而这个身份是相互转换的。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身份认定就是一种期望。我们期望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他的未来充满好奇。那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好奇,远远大于孩子对自己的好奇。那个时候的孩子对自己没有好奇,但是对别人有好奇,而父母呢,对很多事物没有好奇,但是对孩子的未来特别好奇。所以,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对孩子有期望——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我们从孩子的行为、语言当中,看到孩子的一些状况之后,就开始对孩子下定义。最后,定义下得最深的,就是最真的定义。很多父母从孩子的行为、语言当中就判断孩子将来是什么样的状况,从而决定父母是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还是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

(2) 孩子行为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

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忘记了,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行为、语言的时候,往往忽视了“镜子效应”。所谓“镜子效应”,是指当你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表情变化而变化。用在亲子关系中,就是孩子就像是镜子中的你,你的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重现。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由父母决定的。

但是,当父母忽视了“镜子效应”,就会主观判断——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自己产生的。这是父母给孩子下的一个定义。父母通常没有觉察到自己有问题。所以,父母通常的身份就是定义父母自己是好人,而孩子是不好的。然后,父母就带着这份认知去影响孩子。

孩子每天表现得好或不好,经常都是受父母内在对孩子身份认定的影响。而父母内在对孩子的身份认定,是从父母观察孩子的行为、语言当中自己判断、自我认定而来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两个身份的不同对话。这种对话就像猴子跟驴的对话:你怎么不会爬树呢?

不仅如此,每对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身份都有期许。当孩子现在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跟父母对孩子未来期待的身份不一致,父母就会产生焦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产生的根源,就是“理想我”跟“现实我”之间产生了差异。父母在看待孩子的时候,同样会存在这个问题。在父母心中有个理想的孩子 跟现实的孩子的差距,形成了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所以,父母所有的担心,都是担心孩子将来没有办法呈现出父母一开始想象出的孩子的未来。 父母一旦担心孩子的行为跟他想象出来的孩子未来的身份不匹配,就会产生焦虑。

产生了焦虑之后怎么办呢?父母就会要求孩子改变。把孩子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跟父母对孩子未来期待的身份进行比较,然后缺什么就会要求孩子做什么。于是,就形成了两种身份认定之间的碰撞。

慢慢地,孩子就会有两种感受:一种是不相信父母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认为不是这样的,自己不是不好的,自己是好的;另一种是孩子在父母语言的影响下,慢慢就相信了父母眼中的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我就是不好的,然后,这种改变就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知。

有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是好的,是通过他原生家庭对他的看法包括老师对他的看法,而形成的认知。但是,周围有一个最重要的人不断地否定他心中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比如,妈妈经常说“你实在太笨了”“你真是不听话”“你就是爱动”等,时间久了之后,孩子就会相信他心中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是假的,就转化为那个最重要的人对他的负面的认定。慢慢地,这个孩子就会表现出那个最重要的人对他身份认定的负面描述。比如,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唱歌很好听,他的妈妈也希望他以后能够成为一名歌唱家。但是,当他的妈妈用未来歌唱家的标准来对比孩子现在的歌声时,会发现孩子唱的很难听。她就跟孩子说:“你唱歌真的很难听,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相信妈妈对自己的这种负面身份认定,真的觉得自己唱歌很难听。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潜意识已经认为自己唱歌很难听,他唱歌就没有自信,没有感情,而真的很难听。

当孩子相信的身份,恰恰和父母相信的身份是相反的时,父母因为担心孩子活不出自己期望的未来的样子,所以否定孩子。而孩子相信了这些否定,就真的变成了否定的样子。或许父母否定孩子的动机是希望孩子变成更好的样子,但是孩子遭到否定之后,就会相信自己被否定的那个身份。时间久了,父母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怎么刚好和他说的一样“不会唱歌”“不听话”“爱动”……事实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他的语言模式里面带有负面的暗示,把孩子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孩子往往听不出父母的动机,只听出父母语言中对自己的否定。否定通常就有两个结果——要么相信,要么不相信。但是,谎言说百次,就都相信了。孩子最终就会成为父母口中所否定的那个样子。然后,父母心中的孩子和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而孩子被看到的自己跟孩子心中的自己,如果产生了差距,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总是往前冲,实现孩子心中的自己;一种是孩子往前冲的时候,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孩子慢慢就放弃了自己,这个孩子就开始不上进了。

所以,父母眼中孩子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份认定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身份认定。父母既可以通过对孩子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份认定来成就孩子,也可以借此毁掉孩子的天赋潜能。关键就在于,父母是否在潜意识里接纳并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独特的天 赋潜能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763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