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朝的厂卫号称“古代FBI”,朱元璋为何要设立专职特务机构呢?

明朝的厂卫号称“古代FBI”,朱元璋为何要设立专职特务机构呢?

明朝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最高峰,不但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废黜,还兴起了一场以厂卫为标志的特务统治,厂卫号称古代FBI,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代的宦官制度非常有特色,它拥有专门的调查机构——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每个厂加上锦衣卫,合称为“厂卫”,他们一起便构成了明朝强大的特务机构。正是有了这些特务机构,明朝宦官中才出了不少名人,如酿成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八虎”之首刘瑾、张居正的队友冯保,以及明末大宦官魏忠贤等,他们都曾统领过东厂,搅得民不聊生。当时的皇帝为什么要设立这些专职的特务机构呢?

朱元璋设废锦衣卫

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路辛苦得了天下之后,便开始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惦记着自己得来不易的花花江山。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他不但找了各种理由,把手握重兵的开国将领们一个个铲除,更在明朝建立不久就设立了锦衣卫的前身——锦衣卫镇抚司,并赋予其缉捕、邢狱的功能。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组织,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对皇帝负责。奇怪的是,五年之后朱元璋又下诏废除锦衣卫,直到明成祖时锦衣卫才得以恢复,并在“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据说朱元璋自从开创大明王朝之后,便饱受两种焦虑的煎熬:一是成就煎熬,二是皇位焦虑。关于前者朱元璋对于自身的要求可不低,他立志要攻盖始皇,业比尧舜,因此他一直致力于肃清吏治和道德重建。客观来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严格就导致了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朱元璋虽贵为帝王,但却总是忧心忡忡,生怕臣子生异心,夺取他的江山。由于这两种焦虑交织在一块,使他身心备受困扰。史书记载,朱元璋时常夜不成眠,忧心天下,久而久之就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在决策上日益疑神疑鬼,刚愎自用,因此锦衣卫成为朱元璋自我解救的一剂良药。

朱元璋利用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既可以绕过司法直接反贪,又可罗织罪名,只要是异己就全部铲除掉。那么,锦衣卫成立之后,究竟替主子做过哪些大事呢?

锦衣卫让贪官谈虎色变

提到锦衣卫,明朝的贪官污吏就谈虎色变。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管辖,可以任意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而官员们却无权干扰,所以朝中官员见到锦衣卫,就像小鬼见了阎王一样,战战兢兢。

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一般不会审讯捉拿普通百姓。关于普通老百姓的刑事、民事案件,只能通过正常的司法渠道进行处理。

明朝初年著名的四大案中,宰相“胡惟庸案”就是由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破获的。“胡惟庸案”也称“胡党之狱”,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他也成为了明朝最后一任宰相。《明史》的编纂者张廷玉评价胡惟庸是明朝外臣中少有的巨奸大恶。当然,也会因为胡惟庸成为朱元璋消灭丞相制度的牺牲品,反而对他有些同情。但还是要客观地说,胡惟庸本人广收贿赂,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此乃明朝初年四大案的其中一案。

另外,明初四大案中的“户部侍郎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也就是锦衣卫设立的第三年。这是一起朝廷和地方官员上下勾结的跨省联合贪污案,案件前后共处死数万官员,案件涉案人裙带牵连之广可谓是古今少有。锦衣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厂卫之害

明朝是一个宦官疯狂的年代,明成祖不仅恢复了朱元璋撤废的锦衣卫组织,而且在永乐十八年进一步加强了特权监察机构,成立东辑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明宪宗时更是增设了西厂,用来监督臣民,跟锦衣卫主要的监督官员的职能不同,以宦官为主的东厂、西厂,侦缉范围非常广,上至朝廷会审大案,下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柴米油盐的价格等,都是他们的管辖范围。

到了明末,东厂甚至还有自己的监狱,随意缉捕审讯,弄得官员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臭名昭著的大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曾经任职东厂。天启年间,魏忠贤同锦衣卫相互勾结,打击全国各地的反对势力,一时间权焰遮天,其中东林党更是被魏忠贤打断骨头抽了筋,造成了之后崇祯皇帝无才可用的局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622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