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的丞相李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他提出的郡县制,对秦国的帮助很大,这让秦国早期蓬勃发展。遗憾的是,李斯并没有能长时间地保持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新兴的地主阶级,无论其整体阶级或个体成员,由于其追逐权势地位和土地财富的本性,很快就会暴露其贪婪、腐化的本质,何况李斯本人在性格和修养上又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李斯的卑劣品质在其任廷尉期间,即有表现。今天我们就看看李斯陷害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的故事,一起来品味一下李斯的卑鄙。
秦王见韩非
战国后期的著名法家韩非和李斯同出荀门。韩非是韩国宗族的公子,属贵族。他生活的年代,韩国政治混乱,他多次向韩王上书,建议韩王励精图治,但得不到重视。他悲愤韩王治国无方,遂观往者得失之变,作了《说难》等文章,有着极高的才华。他的同学李斯在荷况那里看到韩非的文章,自愧不如。公元前234年也就是秦王政十三年,韩非这些文章被正在探求强国之道的秦王政看到,大为赞赏。《史记》记载,秦始皇看了韩非子的文章以后感叹道:"哎呀!寡人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和他一起谈话,就是死也没什么遗憾的了。"
这时已在秦国受重用的李斯告诉秦王政,写文章的人是韩非,现在韩国。于是,秦王政发兵到韩国,指名要韩非入秦。韩王在秦军压境的形势下,只好召见了韩非,要韩非去见秦王政。韩非入秦,秦王政隆重接待,两人谈得很融治。但韩非"存韩伐赵"的主张不合秦王政的意图。
李斯陷害韩非
李斯看到秦王政不惜派遣军队去韩国索要韩非,韩非入秦以后,又如此受重视,很是恐慌。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很怕自己的地位被超过,便利用秦王政不满意韩非的"存韩"主张,诋段了韩非,秦王政听了这些话对是否任用韩非犹豫起来。
正在这时,韩非又如实反映了秦王政所提拔的姚贾,出身于瓷贼,曾被赵国驱逐出境。姚贾闻说后与李斯合谋,诬陷韩非为韩谋秦,建议秦王政以国法诛之"(《史记・韩非列传》)。秦王政遂命人将韩非逮捕审讯。李斯抓住这个机会对韩非子下了毒,然后逼得韩非自杀。等到秦王政悔悟,并派人去赦免韩非时,韩非已死在云阳宫狱中。
对韩非子和李斯的看法
韩非是一位集法、儒、墨、道思想大成的思想家。固然,韩非的绝对君权观念违反民主精神,应当受到批判,但他确信历史进化,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谋求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是进步的。就这样一位进步的思想家,竟被李斯和一个佞人谋害致死。他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存韩攻赵"的主张,即使不合秦王政的意图,也是一种政见,按照秦法也不构成死罪。即便构成死罪,也应由秦王政和司法机关决定处理,李斯无权私送毒药,逼人自杀。所以历代许多政论家都认为李斯在处理韩非的问题上,不仅表现了嫉妒,而且表现了卑劣。
焚书惨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在博士淳于越分封建议后,进行了驳议,这是对的。但他竟乘此机会提出焚书的主张,他建议:尽烧民间现存的《诗书》百家语和非秦记史书,甚至提出"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看了他的建议,制日:"可。"于是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焚书的惨祸。焚书事件决策者的责任是秦始皇,但始作俑者是李斯。
对李斯焚书的看法
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这件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严厉责骂,唯有鲁迅为它辩护了几句,说"秦始皇的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统一思想也不必要大张旗鼓地强迫民间烧书。毛泽东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很高,但他也认为焚书"当然是坏事,它把蓬勃发展起来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毛洋东又说"但我们对什么事都应当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问什么都焚烧"。梁启超说过:"当战国之末,正学术思想磅礴勃兴之时,乃忽以政府专制威力,夺民众研学之自由,天阏文化,莫此为甚。"他的这个批评与上面毛泽东所说的焚书"当然是坏事",把春秋以来"蓬勃发展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是一个意思。
评价李斯
大秦帝国建国之初,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打败六国的胜利,但政治、经济上积累下来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大型工程过多,既劳民伤财又破坏了农业生产,李斯没能好好向秦始皇反映;在财政税收上赋敛过度,徭役繁重,民不堪负,李斯也没能好好向秦始皇反映。他就知道揣摩皇帝的心理,提出一些适合皇帝要求的建议。
淳于越向秦始皇提出分封子弟以辅王室,其主观动机也许亦是为国家筹划长治久安之策,所以尽管不合时宜,但秦始皇并未给予处罚。李斯却借此机会大作焚书的文章,肆意把国家的文化政策推向极端。他忘记了他的老师就是饱读《书》《诗》的大学问家荀况,他本人也是因为学习了《诗》《书》百家语等文化典籍才成为文章里手的,现在却要欺师灭祖,大肆焚烧文化典籍。这个法家激进派走得也太远了。
虽然李斯前期给秦国提供了不少可行性的政策,都加强了秦国的国力,但是他后面表现实在太糟糕。心胸狭窄害死了韩非子,而且还焚烧书本让几千年的文化毁于一谈。对于李斯这个人物,终究还是过大于功吧。
参考文献:《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8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