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一遍《少年说》。其中有一期,一个女孩对妈妈的控诉,印象很深。
这个初一的女孩叫袁璟颐,当着广大同学老师的面对着妈妈吐槽:
“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闺蜜。
结果她的妈妈解释说:“你的性格需要打击,要不你会飘。”
当女孩冷静下来对妈妈说:“我的性格不适合用激将法打击”。
女孩的妈妈,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说道: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你;而你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
女儿对妈妈的控诉,并没有改变妈妈的想法,只能哭着走下台。
看完视频,感觉很心疼,想起自己小时候,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看XX多懂事、「就你这样,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打击式教育才能推动孩子的成长。
却不知道这样教育的漏洞有多大,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甚至有些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孩子。只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或是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才选择了这种错误的打击式教育。
这就是的“打击式教育”,不管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父母总会说一些刺激的话,以使孩子知耻而后勇。
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杭州30岁男子小涂(化姓)和父亲老涂在家吃饭,喝了点酒。
小涂抱怨起工作的不顺,然而父亲老涂并没有像小涂期待的那样安慰他,反而借着酒劲严厉地批评了小涂,说他工作不努力,没有上进心。
小涂觉得委屈极了,便和老涂争辩了起来。
一度甚至想割腕自杀,未成。
他嘴里无奈地说了一句:“这样的家里待着还不如坐牢”。
而此时又惊又气的父亲老涂脱口而出朝着小涂喊了句:“想去坐牢,你就打110好了!”
随后,小涂真的拨打了110,谎称家里有人打架,骗来了执勤民警。
在民警到来正劝说小涂父子时,小涂突然朝民警的脸上重重地击打了一拳,毫无防备的民警当场被打倒在地。后小涂因袭警被拘捕。
办理此案的检察官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小涂的父母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小涂很小的时候就外出经商,平时与小涂沟通交流甚少。
小涂从小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他渴望家庭的温暖,也期盼父母的肯定,可是父母从没给过他想要的回应,反而总是用批评的态度来催他奋进,用否定的态度来表达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就这样,习惯于批评的父母和想要肯定的儿子爆发了冲突。
要是老涂夫妇过去能稍微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多用积极、肯定的口吻与小涂沟通,小涂的幸福感肯定比现在强很多,也不会这么偏激。
其实父母也不是想批评孩子,他们把打击当成挫折教育。认为过多的夸赞只会助长孩子的骄傲和自满,通过自己的打击激励孩子继续努力,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但是挫折教育是指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孩子跨越困难,而不是人为的设置挖苦和讽刺。
打击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父母永无止境的打击没有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会激励孩子奋勇向前。
相反,父母对孩子的挑剔和不认可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并且逐渐的失去自我。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在打击教育和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对于下一代,我们的教育理念很难转变。而且很多家长在打击孩子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是这些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却是毁灭性的。
陈乔恩做客《非常静距离》时,自曝语言暴力对自己的伤害。
小时候妈妈非常忙,不仅要养三个孩子,还要处理繁琐的家务。而如此忙碌的陈妈妈,对小乔恩的管教,是严格的——严格到直接打骂。
她说,被妈妈打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到一个地雷,妈妈的谩骂就会随之而来。
她害怕听到妈妈上楼的声音,她把这种声音形容为「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只有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内心才会觉得安全。
而且因为妈妈的否定,陈乔恩小时候很自卑,还因为自闭转了学,却又没办法适应新环境,成绩也变差,导致没人跟她做朋友,总之就是恶性循环。
直到做演员之后,她因为极度缺乏自信,鲜少参加聚会,更因为性格不讨喜,得罪了不少人。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童年时留下的阴影,会烙上毕生都难以抹去的疤痕。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虽然无意、无心却依然是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所以,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养育孩子,也是父母不断修炼成长的过程
我们怎么做,才是一个不冲动、不意气用事的父母呢?
●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研究表明,疲劳和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使人们变得暴躁、易怒,面对压力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吼叫,是在愤怒或者情绪激动时的一种应激反应。虽然带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只有我们元气满满,才能精神气爽地迎接孩子啊!
学会“放手”,寻求家人的帮助与合作,才是“戒吼”的首要任务。
牢记两条:
1. 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 2. 我不是一个人带孩子。
●低声说话代替高声吼叫
其实有时候,我们父母一个严厉的眼神,就足以对孩子产生威慑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当父母刻意降低声音说话,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冷静,会变得更理智。
父母的好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跳出情绪误区,理智思考。
●忍不住吼了,请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孩子身体上的创伤,需要父母的包扎;心灵的创伤,更需要父母的疗愈。
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对他说:
“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是你的错,是爸爸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话应该好好说。”
就像在《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吼了儿子之后,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在面对采访时温柔真挚地说:“我以后尽量不要用那么大的音量去喊他。”并且马上道了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狂风暴雨般的吼骂,只会让孩子关紧心门;倒不如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润物于无声。
您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叮当派,专注5-12岁儿童语文学习的趣味精读导师与时间管理教练;持续推送教育热点、时间管理技巧、高效能语文学习方法等丰富内容,与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8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