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的宝爸宝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大家都带着自己孩子去参加一个聚会的时候,有的孩子神情表现的比较紧张,他们常常躲在某个角落里,或者一直拽着爸妈的衣角,对周围的事物变化没有什么反应,沉默寡言,这种孩子属于“阿呆”类型。而有的孩子恰恰相反,也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类型,他们一到现场就叽叽喳喳闹个没完没了,不是打扰大人的交谈,就是到处好奇的摸索,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家长一个不留意没看住,就容易闯祸。
其实,小孩子的社交和大人是一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太安静的孩子,不太有存在感,而过于闹腾的“熊孩子”,显得不太懂规矩,没有分寸感。这两种孩子都不会给他人带了一个很好地印象,更不要说受欢迎了。也许宝爸宝妈会认为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无法改变。其实不然,这根本问题不是天性的问题,而是他们在参与社交的过程中,没有打开自我,没有意识到要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
换句话说,不论孩子表现得是冷漠还是热情,其实都是他们凭着本能对周边环境做出的反应。他们的内心还是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在外的表现才会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各种情况和大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有时候大人之间的社交中,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格格不入的现象存在。只是我们把大人的这种行为叫做个性,格力独行。他们是故意的封闭内心,不想融入当前的环境。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它们的社交环境还很单纯。所以我们还是尽量的教育孩子,要融入群体,调整好自己去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样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
那我们该怎么去做呢?想让孩子更好地融入一个陌生环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去引导孩子。
首先,在家里我们要给孩子安全感。帮他们放下戒备心,保持好奇和自信。
其次,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人的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更容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及时矫正自己的言行。
最后,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要教会孩子怎样主动的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寻找共同话题。
下面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参考。首先是在家里的时候,宝爸宝妈和孩子可以定期开一个家庭会议,相对正式一些,不要太随意,通过会议建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关怀与信任的沟通关系。“开会”可以将孩子本来熟悉的环境, 营造成一种较为正式的场合。这样可以让孩子对环境进行慢慢的过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是在比较陌生的环境,孩子因为过于紧张或者恐惧的心理。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其实,这是正常的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让孩子能够克服这种心理,消除因恐惧带来的压力,尽快的放松下来。我们选择“家”这个熟悉的环境。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的分享故事,一起玩游戏,一起讲笑话,这种温馨的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打开内心。家庭会议建议每周选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大家可以轮流发言,分享自己想到的一些事情。分享过程中要注意用平等的姿态和自然的语气进行沟通。当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后,宝爸宝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当孩子以后遇到一些困境,也会很自然地跟你分享、而不是把糗事或秘密藏在心里,害怕受到惩罚,或者觉得难为情。
总之,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还需要宝爸宝妈与孩子真诚的沟通和正确引导,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继续为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