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老师
来源:星陪伴(xinghuivip)
欢迎来到《两个天才宝贝的养成日记》,我是靳潍,一起探讨怎样培养出优秀孩子。我不敢说自己是super mommy,但是能自豪的夸耀,我的两个孩子都非常优秀,他们都在8岁时选入加拿大天才培养计划。很多父母都向我请教育儿经,因为我有作为妈妈最接地气的,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教育经验。我的分享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业、性格、品德、课外活动还有亲子关系等等。只要是我深有感触的,我都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探讨。毕竟养儿育女就是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积累。
接下来的分享我会从真实故事出发,这些切身经历写成了我和孩子的成长日记。我会写成心得,一些心得是我很得意的,可以作为参考;一些是我错失过非常后悔的,可以作为提醒。通过这种方式,我会毫无保留的跟你分享、交流、进步。此外我也会谈到跨国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经验,如果你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我想你也能有所收获,让我和你一起为我们孩子的成长加油!
听了之前的内容,“小麦粒”和“小咕哩”的形象应该很生动,跃然纸上,爸爸妈妈们都印象深刻、尤其是我经常提到两个孩子有很多可爱的互动,他们之间的鼓励和促进对彼此而言都非常重要。
大家或许会说:“哇,你真幸运,两个孩子这么乖,他们一定不会吵架吧。”
或者还有爸爸妈妈会问:“这么乖的孩子争吵时是什么样呢?吵架会伤害他们之间的感情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小麦粒”和“小咕哩”总体来说很懂事、讲道理,但他们也经常大声吵架,彼此耿耿于怀,不过动手的情况还从来没有过。
爆发在兄弟姐妹之间的“战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几乎可以形容为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争执过后,会留下情感伤痕吗?我觉得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介入。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就是,怎样应对两个孩子之间的争执,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到哪种程度?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冲突中学到积极地合作,懂得妥协,而不是负面地伤害彼此。
两个孩子,他们之间的故事一定会有两面。他们的相处肯定有阳光洒满,也会阴云密布、偶尔还有闪电雷鸣。
兄弟姐妹,也就是英文的sibling,s-i-b-l-i-n-g, 他们会有花样百出的互动方式,根据这个单词,我把每个字母拿出来,大概总结出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在好的一面,S是share,也就是相互分享,I是inspire, 是相互启发,B是best friend,彼此是最好的朋友,L是love, 他们有爱,I是interact,他们之间会互动,N是need,他们彼此需要,最后的G是growth, 他们一起见证成长。
在不好的一面呢,S是squabble,他们会吵嘴,I是irritate,他们会有摩擦,B是blame,他们互相责备,L是loud, 经常制造噪音,I是ignore,互不理睬,N是nosy, 喜欢打听对方的私事,最后的G是grab,那就是动手争抢。
故事的两面看上去截然不同,爸爸妈妈妈肯定都想,如果都是阳光洒满该多好啊,但不愉快的时刻往往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家长们如果抓住机会,利用孩子的冲突。给出正面的教育,他们会在自己的错误和对方的错误中,学会解决冲突,懂得退让妥协,更重要的是,学会原谅。
我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就像一场“友谊赛”,让他们实践,走一遍冲突的发生、本质和结果,那么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遇到跟其他人的争执,就不是“友谊赛”而是“正式比赛”了,这时在“友谊赛”里获得的经验能在“正式比赛”中发挥优势。
所以不要对孩子之间的争吵抱着深恶痛绝、零容忍的态度,只要一发生争吵马上就一声令下,停 。这个根本谈不上是教育,只能说是利用父母的权威发号施令罢了,无助于减少争执,解决冲突。
我和我姐姐,从小几乎不敢公开在父母面前争执 ,因为只要我们开始拌嘴,马上会感觉到父母的不悦,家庭气氛瞬间阴沉沉,我们争论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但如果没有其他人,只有我和姐姐两个,我们就经常吵,大声吵。投入地吵,不过吵完感情还是很好。
“麦粒”和“咕哩”肯定有争执 ,也会让我抓狂,不过每当听到他们有不愉快发生,我首先要求自己不发火,静观其变。这个静观其变的过程其实就是要判断是否要介入。
我会竖起耳朵、仔细听他们在争什么,为什么吵。这个时候我一般用三个标准来判断是否介入。
第一,不能有恶意喊名字,就是用激烈的语调直呼其名。我们平常叫孩子,都是宝宝、贝贝,生气的时候就会喊“张某某、王某某我警告你哦。”如果“麦粒”和“咕哩”之间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马上让他们停止,因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个人尊重。
第二,不能使用威胁性的极端语言。孩子跟大人一样,生气的时候也会口不择言,如果我听到“我恨你”、“我讨厌你”、“滚开”等类似的话,我就会马上喊停,极端言语会像利刃一样伤害孩子们之间的情感。
第三,吵架的音量在可接受范围内,没有怒吼。我认为在大吼大叫的时候,你已经失去理智。四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基本理智,不应该怒吼,失去理智表明冲突的性质已经从争执变成了发泄,这个是我绝对不允许的。
只要以上三种情况不出现,“麦粒”和“咕哩”发生言语冲突时我一般会让他们争一段时间。如果争执是一个彼此说服、讲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也就是更靠近辩论,那我觉得没问题。如果争执变成了相互推卸、相互诋毁,胡搅蛮缠,我就会叫停 ,显然这没有任何建设性。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不是人手能弹的,应该是八爪鱼才能弹,形容大师的曲子难度太高。
两个孩子一天在一起练琴,哥哥说:“说李斯特的曲子只有八爪鱼才能弹,根本就不对。”
妹妹”说:“为什么不对呀。”
哥哥说:“八爪鱼只有八个爪子,可是我们人的两个手总共有10个指头,难道不是10个比八个更厉害吗?”
妹妹说:“这只是一种比喻啊。”
哥哥说:“这个比喻很傻,如果我是李斯特,会觉得被冒犯了。”
妹妹说:“可惜你不是李斯特,而且永远也不可能。”
哥哥说“那我也只是一种比喻啊。”
妹妹“咕哩”说:“八爪鱼除了八个爪子,还有两个很长的须须啊,那加起来不就是10个了?”
哥哥说:“傻瓜,有触须的是鱿鱼,不是八爪鱼。”
妹妹说:“你才是傻瓜,一点想象力也没有。”
然后哥哥和妹妹傻瓜来,傻瓜去又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觉得没有意思,分开了。
这段争论的结局很不友好,但我一直坚持没有介入,除了“傻瓜”外,他们是在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辩论对建立逻辑思维很重要。从他们的辩论可以看到“麦粒”的观点更具科学性,而“咕哩”的观点更有文学性。至于“傻瓜”,这个词在我的接受范围内,但我不允许他们说“白痴”。
有一次“小咕哩”拿了一件自己小时候的衣服,要给猫穿上。
“麦粒”看见了就说:“不要这么做,猫猫不愿身上有任何东西,猫跟狗不一样,你不能强迫猫猫。”
妹妹说:“你怎么知道,你又不是猫。”
哥哥说:“你在折磨猫猫。”
妹妹说了:“折磨是个沉重的词。”
哥哥又接着说:“你不仅在折磨它,我觉得你还很残忍。”
妹妹已经开始有哭腔了说:“残忍是个更沉重的词。”
可哥哥还在继续说:“你不光残忍,我还觉得你铁石心肠。”
听到这个,我马上阻止了,并让哥哥跟妹妹道歉,显然哥哥开始不讲道理,对妹妹进行言语攻击。
“小麦粒”有个缺点,好像要炫耀自己的词汇量,他会用不断升级的词汇指责妹妹,显得很尖刻。我告诉他每个词汇都有特定的属性,就好像每种武器有不同的杀伤性。乱用词汇就是不负责任地乱用武器,但这个缺点“麦粒”还不能完全克服。
有时候,争吵持续进行,的确会不可收拾。两个人吵到最后变成毫无意义的重复,那么就是坚决喊停的时候了。
比如哥哥说,这是你的错。
妹妹说,这是你的错。
如果不阻止,两个人可以把这5个字来来回回说5分钟,他们有无限精力,但我们不需要花时间去听。机械性地反复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耍赖的手段。
还有的时候,争执变成了算旧账,从现在的事情联想到以前,相互揭短,这个也是我不能接受的。我告诉他们,争论可以,但是必须就事论事。以前发生的事情已经翻篇,如果总是提起过去的错误,那彼此心中的错误就会永远累计下去,原谅也就没有意义了。
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也会主动要求妈妈评理,这时一定要注意,要让两个孩子都说话,也就是要全面了解情况。不能一个孩子哭得厉害就主观偏心。我家的情况是因为“小咕哩”是小女儿,比较娇气,哥哥却不怎么哭,经常两个孩子争吵时我就认为哥哥一定要让妹妹。对“麦粒”会比较严厉,或者不给他解释的机会,每每如此“麦粒”就特别委屈。后来我改变了想法,哥哥不一定要让妹妹,“小咕哩”眼泪多,并不代表哥哥心里就不比她更委屈。
还有一种争执是一个孩子找妈妈告状,揭露另一个孩子正在做坏事。比如妹妹私下告诉我,哥哥正在偷偷用电脑。这时,我不愿斥责正在用电脑的哥哥,反而会教育告状的妹妹,我最不愿意看到妹妹和哥哥站在对立面上。妹妹主动告状或许带有好意,但我从不鼓励,长此以往妹妹也就不告状了。
总之,孩子争执不是绝对的坏事,很多情况下他们自己会偃旗息鼓,家长们无需过于执着非要介入,反而我们更需要冷静处理,并忍受噪音。冲突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社交和心理承受力,我分享的介入标准和体会希望能让爸爸妈妈们有所借鉴。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朋友们,再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