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熊孩子任性、不懂事?怎样让孩子成长的更快,用好RULE法则是关键

熊孩子任性、不懂事?怎样让孩子成长的更快,用好RULE法则是关键

最近听到朋友的倾诉:

“我们家小宇平常总是特别不懂事,有的时候,邻居姐姐带孩子过来玩,小宇总是一把包揽着自己的玩具,不让人家孩子玩他的玩具,越劝她越来劲;还有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家长在和客人说话的时候,小宇总是会出来打开电视,而且电视声音还开的特别大……小宇有的时候不光任性还不懂事,我都试了好多方法了,可是就是对这个熊孩子不起作用,唉,我都快头疼死了。”

在生活中,有的时候许多孩子会出现任性、耍脾气的现象,着实是令许多父母非常头疼的事。那么父母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呢?

一、熊孩子任性不懂事的原因在哪里

1.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力和分辨力还不够成熟

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会任性和不懂事是因为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

2岁左右的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会表现的较差,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程度,自我认知和感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够成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还不够清楚的认知周围的事物,不能够正确了解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能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是模糊的,所以,孩子才会总是有任性和不懂事的情况出现。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力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不懂事的情况。

比如,在有的家庭中,爸爸妈妈总是忙于工作,在孩子出现疑问的时候因为自身的原因总是一味地给予孩子满足,不管孩子需要和要求什么父母都去满足,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环境下的规则意识培养和训练,会让孩子在生活中总是随心所欲,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从而导致孩子做事不顾后果,没有一点规则和约束,于是孩子就总是表现的任性和不懂事。

2. 有的时候,父母太过严格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也就是说,孩子的任性是分阶段的,有的时候,孩子处于一定的年龄阶段会有比较明显的任性行为和表现,发展会不太平稳。

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好事,但是有些时候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话会让孩子出现过激的反应,不能够和父母平和的沟通和交流,只会用任性和不懂事来回应父母,特别是在孩子处于发展不平稳的年龄阶段内,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甚至还会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在生活中如果总是用家长的威严和严格来要求孩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孩子的这种不好的现象。

有的时候,父母说的话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或许许多家庭还保持着打骂教育和吼叫教育的习惯,在生活中会对孩子的任性现象采取一些不太合理的行为和做法,比如责骂和训斥,父母长时间这样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出现不服从父母命令和要求的现象,变得更加任性、不懂事。

唐·艾里姆说过,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孩子在2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就有了发展,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强烈,孩子会进行一定的自我尝试和独立,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太过严格,会让孩子的反抗心理更加严重,加剧孩子的不懂事和任性行为。

所以,父母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 孩子和父母的出发点考虑不同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想给予孩子好的教育,让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时候父母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上和孩子是有一定差别的,父母和孩子的出发点考虑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的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尝试的,他们并没有父母那样的阅历和人生经历,所以在孩子的视角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去接近和尝试的,不会像父母一样做事考虑到事情的后果。就像孩子在自己还不会穿衣服的时候,父母帮助孩子穿上之后,他们还会自己脱下来,坚持要自己穿,这时候,父母可能会觉得没必要,但是在孩子心里,他们是想要尝试新事物的,有探索外界的欲望和想法。所以,有的时候,父母需要耐心对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合理的行为和现象。

了解了这些,父母应该怎样用四大法则来帮助熊孩子更好的成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父母应该如何用好四大法则来帮助熊孩子更好成长

熊孩子任性、不懂事的现象时常发生,父母可以利用“RULE”四大法则来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和成熟。

1. R:respect尊重

尊重孩子是父母和孩子进行合理沟通的基础,在生活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合理的想法,在合理沟通的基础上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比如,在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总是容易钻牛角尖,或许这样的现象在父母眼里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但是因为孩子接触外界的世界的渠道有限,在孩子的眼里这是能够对事物进行直接认识和了解的最有效渠道,所以孩子才会选择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让孩子在自我探索和了解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认同感,让孩子有更大的力量去进行一些合理的求知和探索行为,而不是制止孩子的合理行为。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认识到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心灵的沟通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减少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

2. U:understanding理解

父母和孩子的真正良好关系就是互相理解的状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点,有的时候,孩子的任性是有目的性的,或许是因为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或许是因为想自己掌握主动权。所以父母需要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更好的减少任性和不懂事行为的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归属心理对孩子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在这种心理下,孩子会认为一些事物是从属于自己的。

比如,在开始的我们讲的例子中,小宇不愿意给别的孩子玩自己的玩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小宇觉得邻居家的孩子侵犯了自己的领地,小宇认为自己的玩具是从属于自己的,不能够让别的孩子抢占,孩子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和发展了解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会认为这些行为是捍卫从属于自己的事物的合理行为,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和表现。

父母要在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不同行为和表现的基础上让孩子对事物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知,同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合理的行为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感同身受,能够更好地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3. L:listen聆听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父母要在聆听孩子内心真实声音的基础上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用心聆听,父母只有用心聆听孩子的真实内心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进行更好的成长。比如,文章的开始我们讲述的小宇的第二个任性行为,在生活中,针对孩子的这类行为,父母需要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心灵,在加以适当的情感传递和交流,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能够毫无顾忌的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在感受父母的聆听和情感的基础上会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有一定认识,从而在以后的生活里能够减少这类不合理行为的出现和发生。

情感是建立亲子关系的良好基础,父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倾听和情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4. E:education培养

培养原则要求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能力。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冷静,不要总是冲动任性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要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和想法。

有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的向孩子求助,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小事交给孩子去解决和处理,让孩子在帮助父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分辨事物的正误和合理之处,减少孩子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发生和出现,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397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