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奖励孩子,但大家又会担心,每件事都用奖励的,日后会不会养成孩子要得到奖励才去做,没奖励就不去做?
每件事都用奖励的,日后会不会养成孩子要得到奖励才去做
197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不该使用“外在奖赏(或动机)”,因为他可能会减少“内在动机”。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所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theory) 认为,利用外在强化来控制行为,最终会弱化个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而且,令原本有兴趣的活动变成必须依靠奖赏,才能表现出好行为。把德西等人所做的整合分析,进一步研究并验证此论点:“只要完成,就有奖赏”或是“做的出色,就有奖赏”这两种方式都会削弱内在动机,因为奖励减少了自主性与主动性。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表现好就给奖赏”会削弱内在动机,内在动机被削弱,行为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举例来说,当孩子喜欢弹琴,父母为了赞许他每天自动自发练琴,答应练完琴就给点数(奖赏),集满就可以换奖品,德西学派认为这样的方式会削弱弹琴的内在动机,因为孩子是真心喜欢,有了奖赏之后反而会剥夺在这过程中所享有的乐趣 !
孩子是真心喜欢,有了奖赏之后反而会剥夺在这过程中所享有的乐趣
口头奖励比奖品好,孩子更有动机!
爸妈给与孩子鼓励时,要记得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只看重最后的结果,才能让孩子把焦点放在主动去做,不会为了结果不如预期而失去自信。而且习惯社会性赞美的孩子,长大后物欲比较低。但是在奖励或是赞美的时候,爸妈不要太言过其实!
在奖励或是赞美的时候,爸妈不要太言过其实
不能直接给奖励,集点奖励可以用吗?
集点奖励是可以的,但是要训练孩子的主动性与耐心,爸妈要懂得善用“改良式集点”。
所谓改良式的集点制度,有三个实施重点。首先当孩子缺乏行为动机时,才能用集点制度;好比说练琴、阅读、洗碗、整理书包等。有些孩子没办法从这些地方培养好习惯,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做,因此造成亲子间沟通认同不一致,这时候就可以用改良式集点。
改良式的集点制度,有三个实施重点
最后,集点奖励制度能少用时,还是要尽量少用,如果要用,一定要亲子间共同讨论,这个规则在事前一定要约定好。集点奖励制度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分析自己的进步。
我是爱芽,目前育有一子,坚持用更好的方式育儿,可以关注我其他内容,一起学习更多实用经验和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