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茵茵细语(爸妈进化论主笔)
2020年国考报名,从10月15日起到10月24日止。
拟招2.4万人,较上年度招录规模有大幅增加。
国考报名人数截至10月21日18时,过审近60万。
相关热门岗位,竞争比达到1109:1。
据悉,2018年报名人数为130多万,最大竞争比达更是达到了2400:1。
看着去年的数据,不知今年又将是怎样的一个盛景呢?
每年的竞争比例都在飙高,但很人还是愿意一头冲进去充当分母
也有网友质疑:广大青年除了一门心思地想考公务员,就没有其他事可做了吗?
而我也想问,
后来,那些没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呢?
目前,大家对公务员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想起前几天看到秦捉月的原创漫画文章,很有意思。
标题是:当大师们加入了家族群。
在这组漫画里大师们被嫌弃的理由很多,催婚、生子,而最多的是:在外画画也不挣钱,快回来考个公务员吧。
于是就有了无奈的杜尚。
姑:达达主义?艺术家?就是画画的呗?
姑父:要我说,啥都不如回来考个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来得稳当。
悲催的梵高。
父亲:整天在外边漂着,画画也挣不着钱,赶紧回来考个公务员吧。
看来在当今社会和家庭的热门话题中, “公务员”已经是个绕不开的现实了。
在评论区里,网友们显然对“考公务员”也很有话说。
考公务员真的是很重要的事了。
有好事者还在追问:达芬奇邀请杜尚、雷阿诺、毕加索进入了群聊“考公务员”了吗?
北方人发现广东的父母让孩子去考公务员的理由是:看你以后也没啥出息,去考个公务员吧。
越看越让人忍不住要想,假如这些大师们在现代,是否真会因为一时窘迫,而被家人要求去考公务员呢?
真希望世间不要因为多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而少了一代引领顶尖艺术的大师。
知乎上有个话题让网友们吵翻了天:在当代,最大的阴谋叫“别考公务员”。
反对的网友说:一年挣几十万不好吗?干嘛非去当公务员?
支持的网友说:考得上清华选择去卖猪肉,和考不上清华只能去卖猪肉是有区别的。
貌似有些知道内幕的网友说:现在的公务员都当成了赚钱的职业,而不是要尽心尽责为社会做贡献了。
但更有坚持正义的网友说:你以为古道热肠嫉恶如仇的百姓不多啊,举报就有单位敢查。
保持客观的网友说:
那么,当公务员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同样在知乎上,有网友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回答道:别人都以为我应该感到幸福,而我自己却觉得真的不幸福。
他还呼吁:其实每个岗位都是有喜有忧的,不要只看优点,就以偏盖全,认为所有的公务员都应该“被幸福”。
有网友回复道:
我现在也被逼走上了这条路,感觉就自己不开心。
在体制内,要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太压抑了,生怕哪句话说错。
还有网友把这个话题的所有回答统计了一下,得出结论:
在职1-3年的:内容基本都是朝气满满,鼓励奋进,充满希望。
在职4-7年的,基本都说无聊,累,没钱,想走又不敢走。
在职10年左右的,基本都是来推销自己副业的。
剩下的都是来骂得了便宜还卖乖的。
看着这些言论,不禁想问:到底哪一种才是公务员应该有的样子?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
他的潜台词是:想发财就不要做公务员。
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统称,他们遍布政府机构的各个岗位,在能为人民服务的各个地方。
事实上,大多数公务员,其实都沉浮在一线的基层。
工资不高,权力不大,但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琐碎繁忙,支教、驻村、结对。
他们更希望得到社会舆论和服务对象的理解支持。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做基层公务员,需要一点情怀。
比如,之前因网友们质疑而上“热搜”的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
本是正常的楚雄州干部任前公示,但配发的照片上他满头白发,不太像80后。
网友的质疑,让这名普通公务员意外“走红”。
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常年负责扶贫、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所在乡镇又是当地“任务最重的一个”。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应是公务员追求的永恒价值。
这也正是这个职业与其它职业最大的不同点。
如今社会上看公务员,只看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其实,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
如果每一个向往公务员职业的人,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
那么就很容易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在这个岗位上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 真怕有些觉得在外混不下去的人,把考公务员当成避风港、救命稻草;
还有的,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糊里糊涂在各种安排下:放弃理想,“被报考”。
想考公务员,没有错,考公务员的道路也并不轻松。能考上公务员的人,无论是从学历、能力、毅力方面都非常优秀。
每一份职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人的眼光会决定这份职业的高度与未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更适合走的道路。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今年高考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这份报告,涵盖了全国的77.2万考生,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人文专业中,历史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遥遥领先。
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理工专业中,心理学、法医学也颠覆了人们对以往理工专业的认知。
虽然很多考生兴趣度非常高的专业,未来的职场收入并不高。
但我们还是很愿意看到00后能纯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着兴趣走,以后的道路才会走得更远。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知识到,光有兴趣仅是个开端。
在生涯规划领域里兴趣是有三个层级的:感观兴趣、自觉兴趣、志趣。
兴趣到职业是一个不断练习、精进和攀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有兴趣、有热爱,才会有坚持。
有很多聪明的人做出了看似聪明的选择,但随着时间流逝,形势变化,也许从长远来看,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赢家。
而那些选择自己热爱,并长期埋头坚持的人,也许不一定都会光辉灿烂,但他一定觉得日子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回到开头我想问的,后来,那些没有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也许,这就不再是问题了吧。
作者简介:茵茵细语,富书专栏作者,初中生宝妈一枚,富书专栏作者,青少年生涯规划、高考志愿填报导师,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同见证奇迹,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