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丝】贫穷是彻骨而绝望的悲凉
原创: 高山岩 晚上八点 昨天
贫穷是彻骨而绝望的悲凉
有一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段子,让我至今难忘。
说的是那时的婚宴酒席,每桌的馒头是按照人数给的。可是有一场婚宴的有一张餐桌,两位宾客不知何故突然缺席,而分发馒头的人并不知道。于是,酒宴尾声,盘子里赫然剩着两个馒头。宾客散去,主人家收拾残席,可这一桌还坐着三个人,他们吃了还吃,五大三粗的汉子,喉咙却好像特别细,吃得特别慢。主人心知肚明,这慢条斯理百般磨蹭,无非是想把其中两人或一人 “熬走”,这才可以独得两个,或至少能分得一个馒头。无奈,主人把这两个馒头分作三份,让“疲惫不堪”的三人带走了。
聪明的,你有没有猜到?这三个人的身份是中学教师。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感觉自己的脸皮被撕开一样!
唉!现在的年轻人,大约很难理解我们对食物的狂热。
如果你也曾在饥饿的阴影中停留过,也许就能够体会,一个香喷喷的馒头可以让人获得多大的欢愉!如果家有饥肠辘辘的孩子,我也一定会跟他们一样斯文扫地,以无比的耐心和厚厚的脸皮去赢得一个雪白暄软的馒头。
很多年前,不管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我不间断地跑到外地“走穴”上课,为了给嗷嗷待哺的孩子挣一点奶粉钱。讲课,直到嗓子全哑;课后,坐夜半绿皮火车回家,车窗里映出疲倦的面容,铁轨上反射着冷冷的月光。
生存是那样不易,哪个卑微劳动者,不是奋力拼搏的呢?这样的贫穷故事,我还记得好多。
高中那些年的同学,家住衢江峡川镇深山的乌石蓬、高垄、东坪一带的同学,每餐没有钱买菜,只能用自己带的菜下饭——那是干涩坚硬、不见一点油光的霉干菜,酸气扑鼻、又咸又涩、有些臭味的烂酸菜,一段一段煮得发黑、咸得发苦的粗大笋筒。
一位农村出身的好兄弟,谈及当年求学生涯往事。放学回家,为了给家里省下5分或一角,在天寒地冻大雪飘飘的日子里,独自摸黑走20里山路,浑身上下全是雪水,不就是今日媒体关注的“冰花男孩”吗?而当我为他的艰苦与坚毅感叹时,他却说,班里还有一位同学,穷得穿不起鞋子,冬天,竟然还打着赤脚!
一位老婆婆说起心酸的经历:看见地上有一个一点果肉也没有的桂圆核,姐妹俩争着去捡起来,放进嘴里吮吸。
一位同行前辈,他说:两个砍柴人,不小心从山崖上滑下摔跤,虽说头破血流伤得不轻,但其中一人竟然笑了。他自豪地说:“我伤的只不过是身上的皮肉,他却惨了,他把新衣裳磨破了!”
这些带着血泪的贫穷,生活中一定还有更多。
亲爱的朋友,假如你没有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生活过,请你,请你千万不要讥笑穷人!
请仔细想想,我们才吃了饱饭几天?如果不是苏联崩溃(我们才有了百万裁军),不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不是加入WTO(这才融入了世界,搭上了全球化发展的快车),我们大约依然饥饿。“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人间惨剧,难道只是出现在唐代?如果你足够勇敢,正视历史,大约也会感叹唏嘘,汗出如浆。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穷人,我们还远没有可以炫富的时代。
古人云:一粥一饭,须知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常常想:对物质,要有一点敬意;对所有生命,要有几分悲悯。
可是,我听说,北朝鲜的边防战士冬天跳下结冰的鸭绿江,去捞中国游客抛给他的一枚硬币,他知道,用它可以去买家人果腹的米。
我看见,宴会之后,整桌子的肉菜倒了,而一只身体瘦成一把菜刀似得小猫,颤颤抖抖地从垃圾桶边走过……
我还在网上得知,在春风不到的遥远之地,有辛劳疲惫的母亲,因为极度穷困和绝望,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起自杀……
要改变现状,只依靠个人,那是杯水车薪,不通过分配制度上的改革,贫穷,将永远无法消除。
想提醒世上所有打着饱嗝的贵人,收起你的傲慢,须知:贫穷,于无法发声的底层人而言,那是彻骨而绝望的悲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