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聚焦问题

晚上,3岁的奇奇在客厅玩拼插积木,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妈妈正在拖地板。

“拼不上了!”奇奇拼着拼着,突然一下子把积木扔得远远的,哇哇大哭起来。

“怎么啦?”爸爸漫不经心地瞧了奇奇一眼说,“拼不上就玩别的吧!”然后,他随手拿来旁边的一辆玩具汽车放在奇奇面前:“玩这个!”

“不要!”奇奇看也不看就生气地将小汽车推开,又哇哇大哭起来。

“那你究竟是想怎样啊?”爸爸不耐烦地冲着奇奇嚷道。

“呜呜,呜呜……”奇奇一边哭,一边指着拼插积木。

“还是想玩积木对不对?玩吧,玩吧!想玩又不会玩,真是的!”说完,爸爸转身拿起手机,再次翻看起来,对奇奇不管不顾。

“你有空看手机也不陪儿子玩。他不会拼,你教他拼一下嘛!”妈妈边拖地板边责备爸爸。

“我很忙,要陪你自己陪!”爸爸粗声粗气地应道。

“儿子是我一个人的吗?你以为我很闲啊?”妈妈一下子被激怒了,放下拖把走过来指着爸爸质问,“从回家到现在,你做了什么?做饭、洗碗、洗衣、拖地,我哪一刻是闲着的?你倒是抱着手机一刻也没放下来!”

“我在回客户信息,你以为我很闲?”爸爸也暴躁起来,站起来对着妈妈大声吼。

此时在旁静观的奇奇突然“哇”的一声又哭起来。

“又怎么啦?爱哭鬼!一天到晚哭个不停,真烦!”爸爸嚷嚷着,摔门进房间去了。

“怎么啦奇奇?”妈妈蹲下来抱着奇奇,殷切地问:“爸爸吓坏你了,是吗?他是坏爸爸!来,妈妈陪你玩!”在妈妈的安抚下,奇奇才渐渐平静下来。

没一会儿,奇奇突然捂着裤裆,小脸涨得通红,像热锅上的小蚂蚁一般直跺脚,呜呜地哭起来。

“怎么啦?奇奇哪里不舒服吗?”妈妈紧张地问。

奇奇边哭边摇头。

“是想尿尿吗?”妈妈试探性地问。

这回,奇奇哭着使劲地点点头。

“走吧,带你去洗手间。要尿尿就说出来嘛,为什么要哭呢?看你一天到晚哭了多少回啊?”妈妈无奈地说。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该怎么办啊?

行为分析

孩子哭闹是父母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孩子一哭闹,父母会受孩子情绪的牵引,感觉心烦意乱,找不到问题所在,也不知如何解决。有些父母可能会耐心哄劝,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是孩子的脾气不好,采取责备、恐吓甚至是打骂的手段,强行压制孩子的哭闹情绪。如案例中的奇奇爸爸,遇到孩子多番哭闹,处理未果,便开始责备,甚至逃避问题。

父母害怕孩子哭闹,可能是缺乏对情绪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所谓“正面”“负面”情绪,只代表带给我们的感受舒服与否。负面情绪带给孩子不舒服的感受,会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应对情绪、处理情绪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体验及释放负面情绪,能推动孩子的心理成长。

正确认识情绪以后,父母应当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寻找情绪产生的根源。孩子动不动就哭闹,父母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寻找原因:

一、孩子是否不舒服

父母应先问问孩子是否不舒服,如果孩子身体有问题,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去医院。

二、孩子安全感不足

家庭教养环境中,妈妈的情绪稳定、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教养方式得当,就容易养成情绪稳定的孩子。如果妈妈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相互指责,或者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打骂、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害怕,缺乏安全感。当孩子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通过偏差行为或者哭闹情绪来呈现。正如案例中的奇奇,当父母相互指责时,他可能听不懂父母讲的是什么,但是他可以辨别出语言中的敌意、争执,他感到害怕和不安,就以哭闹的方式将累积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三、孩子缺乏表达需求的能力

1岁前的孩子不会言语表达,有需要时只能以哭闹方式来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虽然慢慢地习得语言,但父母不引导孩子可能依然以哭闹为表达需求的信号。例如案例中的奇奇,虽然有便意,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以肢体动作和哭闹表达。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过于包办代替,孩子一旦有需求,父母即刻了解并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习惯,不但不用语言表达需求,而且需求一旦没有被即刻满足,便大哭大闹。

四、孩子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的刺激,会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当沮丧、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出现时,孩子不知道如何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情感体验,可能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与宣泄。案例中的奇奇,最初的哭闹是源自积木拼插不成产生的挫败感。

五、孩子以哭闹达到一定目的

如果父母常常忽略孩子,孩子会以哭闹的形式引起父母的注意,达到受关注的目的。另外,假如孩子曾经以哭闹打滚等方式威胁父母,使父母妥协,孩子会认为哭闹是一种有效的威胁手段,因而会经常使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改进方法

减少孩子动不动就哭闹的现象,父母应从多方面养成孩子稳定的情绪,以充分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习应对情绪、处理情绪的方式。

一、提供安全的心理生长环境

1.夫妻关系稳定

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是他全部身心快乐健康的来源。因此,父母的关系越安稳,孩子的安全感越充足。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遇到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可以找另外的时间与地点共同商量,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

2.亲子关系和谐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父母保持平稳的心态,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越容易习得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保持情绪安稳平和,不易哭闹。

3.妈妈情绪稳定和充分陪伴

妈妈情绪稳定,对婴幼儿期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孩子便有安全感。

二、发展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的产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生活中,父母认可孩子正面情绪的同时,也需要接纳和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和处理负面情绪,释放情绪的能量。

1.引导孩子觉察情绪,说出情绪的来源。如果孩子生气了,父母可以问孩子:“你是因为他抢你的玩具而生气吗?”孩子可能会觉察:“是的!他就抢走我的玩具,我很生气。”

2.接纳孩子的情绪。父母可以对孩子说“生气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生气”“我明白你很生气。”“来,我抱抱你”“到我的怀里哭一下”。说话时,父母越淡定、越不焦虑,效果越好。

3.提供处理情绪的具体建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大声喊出“我很生气”,或者通过画画、奔跑、呐喊等方式释放情绪的能量;也可以允许孩子发脾气,扔一些不会弄坏的东西,扔枕头、沙包,打沙发、墙壁,发泄一下。底线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东西。

三、引导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父母引导孩子使用语言表达需求:“我想……”,如果是合理的要求,父母应该适当满足;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无理哭闹,父母可以忽略不予以理会,温柔地坚持。当孩子了解这种不健康的表达需求方式无效时,自然学会合理地表达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91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