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丽倭(韩日)战争之前,先要介绍一个清朝人,他名叫关月山。
关月山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南光州(今信阳潢川县),参加多年的科举,也就中了个秀才,好在家境不算太差,就在光州县上谋了一个闲差,平日里与好友吟诗作对,倒也是乐得逍遥自在。光州是一个古城,商周时期的黄国故都就在光州境内,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黄歇的家乡也在光州,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从西汉到清一直在这里设州,受到这座历史名城的影响熏陶,关月山也特别喜欢收集金石。
关月山出生的那一年,在他家乡南方几千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型的禁烟运动,历史上称之为“虎门销烟”,并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此时的关月山已经成年,在老家光州,他看到贸易战争带来的变化,烟馆越开越多,吸食鸦片的人也越来越对,随着烟馆的兴盛,农民为了赚更多的钱,甚至抛弃了粮食种起了鸦片。
伴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其中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就是将东北关外的大片土地以及库页岛都割让给了沙俄,沙俄的势力开始渗入到黑龙江南岸。
对于关月山一个生长于河南的汉人,对丢失关外的土地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毕竟从满人入关以来就禁止汉人进入山海关以东,有人说这是吸取了蒙元失败的经验,防止关外满人龙兴之地被汉化,希望能给自己留一片纯粹的土地作为退路。关东对于关月山以及许多汉人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早些年一些文人还会被举家发配到关外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与披甲人为奴,但是对于关月山这种普通的汉人,这种“待遇”他也是不够格的。
就在《瑷珲条约》签订的这一年,驻守黑龙江的一位名叫特普钦的将军向朝廷建议,对呼兰蒙古尔山(今哈尔滨市木兰县境内)开禁放垦,移民实边。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第一批河北的汉族农民走出山海关,他们之后的近一百年里,陆续有近四千万的人口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来到了关东,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被后世称为“闯关东”。
同治即位,坚持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这期间中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减少对农耕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到了同治末年,1775年开始遭遇了四年之久的特大旱灾,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造成了一千万人饿死,两千万人流离失所,这场灾荒被后人称为“丁戊奇荒”,被视为中国古代十大天灾之一。此时清政府还没有大规模的开放关禁,但是大量流民冒死进入关东,在长白山区进行挖参伐木,开荒种地,清兵多次围剿,流民聚众反抗,冲突不断。此时已步入中年的关山月眼见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随灾荒而来的疫情,让整个河南十人九病,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易子相食。
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为了更好管理关外流民,清政府批准盛京将军崇厚的申请,增设了怀仁县,河南监生章樾被委任怀仁县(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章樾是关月山同乡兼好友,便邀请关月山一同前往关外,同时躲避灾荒,关月山没有多想,就追随好友,做了一名管理书信的书启。
关月山到了怀仁,闲暇时间继续捡起自己金石的爱好,经常去田野间寻访金石古迹,没想到这个鸭绿江旁的不毛之地,竟是高句丽的故都,在王陵东侧荒草间关月山发现了一块六米高,两米宽,重约四十吨的石碑,这块巨石是火山岩材质,通体乌黑,石碑上用汉字隶书记载,整个石碑近两千字。关月山狂喜,随即拓下石碑上的文字研习,并赠与好友。
关月山不知道,他发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石碑之一好太王碑,是作为东亚三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该碑是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纪念其父好太王,在王陵东侧设立的。碑文按内容分三部分,一是高句丽建国神话传说,二是好太王开疆拓土的伟业,三是好太王守墓烟民。在第二部分记载了6次战争,就包含了丽倭战争,这是有信史记载韩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
好太王名谈德(一说安)生于公元374年,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死后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后人一般称之为好太王。高句丽是扶余人的一支在汉四郡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立的国家,在好太王之前已经传承了近三个世纪,此时的都城也早已从高句丽县迁到了鸭绿江畔的集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在好太王出生前的八十年,西晋经历八王之乱之后退居淮河以南,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北方则进入五胡乱华时期,先后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十六个政权。
好太王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高句丽的西面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燕政权,北是扶余,契丹等少数民族势力,南面则是以百济,新罗为首的政权,这两个国家与高句丽并立的时期被称为朝鲜的前三国时期。
就在高谈德出生的前三年,百济击败了高句丽,占领了平壤,高句丽的君主也在这一场战争中故去。高句丽的小兽林王即位,开始完善高句丽律法,仿照中原王朝增设“太学”教育机构,同时还整顿军队,在一系列改革之后,高句丽逐步强大起来。
391年,年仅18岁的好太王即位,自封为“广开土太王”,表明不再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到412年39岁时病故,在位22年就是开挂的22年。
南攻百济,为报家族世仇,391年即位当年好太王就挥兵南下,连克百济十余城,之后392年至396年5年里,4次击败百济,歼灭百济的主力精锐,至此高句丽对百济实力形成大逆转,从此百济再无力北渡汉江,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前三国时期结束。
西进辽东,从好太王出生到故去的39年,高句丽西边的燕地三次易主,从慕容儁建立的前燕,到慕容垂的后燕,最后到慕容云的北燕,400年后燕进攻高句丽,被击败,次年好太王主动出击后燕,以弱胜强,至404年,基本控制的辽东地区。
北击扶余,410年好太王北击东扶余,契丹,使其臣服。
而在东南方新罗很早就向高句丽进贡称臣,391年,倭人渡海进入朝鲜半岛,开始侵扰百济,新罗,伽倻(任那)等地,日本的“皇国史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肆膨胀,针对这段历史,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杜撰,倭占领朝鲜半岛,并建立任那日本府,并维持了两个世纪的统治。
399年百济联合倭入侵新罗,新罗向高句丽求援,400年好太王派遣5万步骑救援新罗,丽倭战争正式爆发,好太王带领着高句丽的精锐很快便击败百济和倭联军,随后在404年,好太王又一次在水路击溃百济,倭联军,夺城64座,村落1400个,恢复新罗故地,缴获大量铠甲,军资器械,倭被彻底赶出朝鲜半岛。
此后朝鲜半岛三国格局一直延续至唐朝初年,百济新罗通过进贡臣服于高句丽,而高句丽则以此形式暂时性的统一了朝鲜半岛,而倭的势利在接下来近三个世纪里都没有再染指朝鲜半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