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学习是通往成功之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古时候的科举时代,如果一个人确实有真才实学,那么通过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中的一员,其实并非难事。甚至说,优秀的人如果能够考取状元,那么成为一国的宰相或是皇帝的老师,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说在唐朝,一共有十一位状元当过宰相。可见在那时,一个读书人成为状元,就会成为庙堂之上的“宠儿”,也会成为老百姓的“偶像”。有了这个“敲门砖”,如果再加上好的政绩和皇帝的信任,那么成为青史留名的贤相,也是极有可能的。可惜又可恨的是,唐朝的这十一个状元宰相,都默默无闻,并没有成什么大器。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状元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他就是西夏神宗,也是西夏的第八代皇帝——李遵顼。
西夏神宗 李遵顼
李遵顼40岁金榜题名
提到西夏,我们脑海之中都会浮现出西夏男儿骁勇善战、彪悍勇猛的形象。按常理来说,西夏崇尚武力的传统由来已久,大家都是在战场之上见真章,在刀剑之中见胜负的。而李遵顼却是西夏人中的“另类”。
李遵顼对骑马射箭、砍砍杀杀的生活不感兴趣,他非常喜欢读书,想要靠读书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那么,李遵顼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条“读书取胜”的道路?
笔者猜测,一方面是因为西夏国中会作战、以武力取胜的人太多了,想要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了,而西夏读书学习的人相对比较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另一方面,李遵顼获得进士第一名,也就是考中状元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他的年龄太大,并不适合打打杀杀的日子,不如安安稳稳读书,发挥自己的长处。
当然,李遵顼年轻的时候,也是好学上进、品学兼优的。他不仅读书很厉害,写文章也有两把刷子,更为难得的是,李遵顼还擅长书法。在《西夏书事》中记载,李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由此可见,他确确实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科举考试
四十岁的李遵顼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廷试的第一名,西夏桓宗钦点李遵顼为状元。我们都知道在西夏桓宗执政时期,在漠北有一族开始崛起,那就是蒙古。对于西夏来说,蒙古渐渐成为他们最大的威胁之一。
西夏桓宗产生了危机意识,一方面是因为外患的威胁,如蒙古严重威胁到西夏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因为西夏内部斗争日益加剧,贵族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正因如此,西夏桓宗开始任用贤能之士,以便自己能够重掌权力、振兴西夏。
李遵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受到提拔和重用。他本就有真才实学,再加上他能明察圣意,政绩出色,因此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便被提拔成为大都督府主。
李遵顼晋升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而且他所担任的大都督府主,这个职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李遵顼从此执掌了西夏的兵权,也成为西夏桓宗最为重视的贵族之一。
蒙古军队
遗憾的是,西夏桓宗被自己的堂弟李安全杀掉了。李安全弑君称帝,成为西夏襄宗,他在位期间,数次败于铁木真之手,最终让西夏投靠了蒙古,而且此后西夏单方面攻击金国的行为,也使得夏金关系破裂。
李遵顼成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在西夏襄宗的统治下,西夏统治阶级更加腐化堕落,西夏人民也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李遵顼忍无可忍,终于展开行动杀掉了李安全,并且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李遵顼虽然文采斐然,为官时也小有政绩,但是他一成为皇帝,可能是因为安于享乐,也可能是是因为利令智昏,李遵顼将自己治国的才能,全部抛诸脑后,成为一个空有一身学问,却没有治国方略的昏庸皇帝。
蒙古皇帝
最终,以“肉眼可见”速度衰落的西夏,在西夏神宗李遵顼的带领下,走向了深渊。李遵顼不仅要面对蒙古等外患的威逼,也要面对西夏国内的反对,因此不得不宣告退位。他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称太上皇,因此他也是西夏仅有的一位太上皇。
六十四岁时,李遵顼病死,谥号英文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空有一身才华,却因为不会治国只会纸上谈兵,而且事事摇摆不定,终于间接地导致了西夏的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