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了孩子社交训练的重要性、目标以及原则,这篇文章将详细举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孩子的社交。
回顾:
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社交互动,把他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上)
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社交互动,把他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中)
事实上,生活中的社交无处不在,但却如此容易被忽略。以下举例一些简易的社交训练例子,希望启发家长懂得这些就是社交训练。
可能有些家长在看完之后觉得“这样的训练到处都有啊,我也会啦。”那么家长们就开始行动吧!要注意的是:自闭症儿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就跟你合作,但是一旦孩子尝到了社交的甜头,第一个眼神、第一句话、第一次点头、第一次手指、第一次主动叫妈妈,美好的日子说不定就开始了。
利用需求制造交流
1、狠心的妈妈:
培养最早期的语言交流
宝宝饿了,拉着妈妈的手来到厨房。妈妈拿出馒头,但是不给,而是在重复4~5次“馒头、馒头”后才给孩子馒头,孩子可急得要哭了,妈妈的做法似乎不可理喻。如此反复多次,可能在某一次,孩子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场景时,他会渴望地说出“馒头”,于是妈妈就立即满足需求了。
2、贪吃的爸爸:
妈妈拿出宝宝喜欢吃的蛋糕,爸爸立即凑到蛋糕跟前,和宝宝一起眼睛盯着蛋糕,妈妈要给宝宝,可是爸爸不同意,说:“我要吃" 并伸手去拿,妈妈显出无奈的样子,问:"给谁吃呢?"爸爸说:“我吃。",妈妈就做出给爸爸吃的样子,宝宝会哭,妈妈就问:“宝宝要吃吗?"不管宝宝有无说话的能力,都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发出"我”或“吃”或"蛋糕”, 或做出了恰当的动作和眼神(包括央求地看妈妈和愤恨地看爸爸的眼神),妈妈会立即把蛋糕给宝宝吃。让孩子知道,只有说话了、看眼睛了,才可以获得想要的蛋糕。
3、“愚蠢”的妈妈:
将一个简单需求满足变成数个回合的交流训练
牛奶放在高高的橱柜上,在橱柜上还同时分开距离地并排摆放着无色的开水、黑色的中药。
孩子想喝牛奶,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橱柜边,意思就是要喝牛奶,可是孩子的眼睛并不看着妈妈,也不用手指。
妈妈这时要蹲下身子,眼睛与孩子的眼睛平行,等待着孩子的目光接触,当孩子终于用眼睛看着妈妈的时候,妈妈就用手指向橱柜的上方,说:"牛奶、牛奶、牛奶。”然后,取下白开水(而不是牛奶),递给孩子,孩子生气,摇手示意错误。
妈妈说:“错了,这是开水。”然后,再取下牛奶,唠唠叨叨地说:"牛奶、牛奶、宝宝要喝牛奶。”再给孩子喝牛奶。如果孩子说出“奶”或“牛奶、喝牛奶、我要喝牛奶。”则立即给予满足。
4、活动障碍法:
培养启动社交能力
孩子在骑玩具车前行,爸爸伸出手阻止骑车前行,孩子会发出声音(不管什么声音),于是爸爸就抬起手,小车可以继续前行。一会儿,爸爸又用一个小凳子阻止孩子骑车前行,孩子又做出一个动作表示抗议, 爸爸又放行,反复这样的阻止,让孩子感知,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是有用的。
利用停顿制造交流
1、吹肥皂泡:
发起交流
孩子很喜欢看吹出来的肥皂泡,爸爸吹着吹着,在孩子高兴地看着时停止,孩子希望继续吹,此时可诱导他做出一些交流行为(例如看爸爸、发声、做手势等)。
2、摇摇停:
发起互动信号
让孩子躺在床单上,两个大人摇晃他,孩子很喜欢。摇晃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孩子会做出反应要求继续摇晃,大人于是继续摇晃。类似的还有跳跳停、痒痒停。大人手指在孩子身上挠痒痒,孩子很喜欢,在适当时停止,孩子会再一次要求,此时诱导孩子看我们。
3、突然停止的歌声——“唱歌停顿法”:
培养孩子发出社交信号的能力
孩子总是在听到妈妈的歌声时会显得很高兴,妈妈于是经常给孩子唱歌。可是,这一次,妈妈唱歌的时候,在唱到某一句时,突然停顿下来,这时孩子会惊奇地看了一下妈妈,妈妈就继续唱下去,过一会儿又停顿,重复两三次。这个活动可以训练宝宝目光注视,同时让宝宝逐渐感知到,他(她)的眼神具有“命令”的作用。
4、停顿的活动:
培养发动社交能力
孩子喜欢爸爸举高高,于是爸爸经常会把孩子抱起举高,可是这次,举到一半,爸爸停下来了,孩子也许会发出声响、也许会看一眼爸爸’好像是说:“怎么停下来啦",当出现了这个反应,爸爸就不再停顿,继续举高高了。
利用变化制造交流
1、突然跑出来的小车:
训练共同关注能力
妈妈和孩子坐在一起,爸爸坐在远处,突然爸爸把一辆孩子喜欢的玩具车推出去,妈妈立即惊奇地说:"宝宝,看小汽车,是爸爸推过来的。”
2、不按规矩丢来的小皮球:
训练孩子发出社交信号
爸爸和孩子一起丢皮球,爸爸数“一、二、三”,然后丢出皮球,孩子接球;数次后,爸爸突然在数到“一”时就把皮球丢出,或在数到"三"依然没有把皮球丟出(即提早或延迟丢皮球),孩子会用某种眼神注视爸爸,爸爸做出可笑的表情,发出抱歉的声音。这种有悖常规的活动往往会引出孩子主动发出社交信号。
3、显而易见的错误:
孩子已经认识颜色了,爸爸在和孩子玩泡泡球时,大声说:我要一个红色的球",但却在孩子面前拿起了一个蓝色的球,并"大肆宣扬”。爸爸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孩子意识到之后,可能会大声说出或做出反对的动作,主动指出爸爸的错误。
4、突然摔倒的老师:
老师在游戏室走着,突然有意摔倒,先表现痛苦的表情,然后哈哈大笑。当孩子对老师这个突然的动作行为感兴趣,他就有可能模仿老师摔跤。
模仿、示范与演练
1、模仿孩子的行为:
模仿孩子的某些刻板行为(例如拍手、转圈)或其他他所喜欢的动作或行为,让孩子感到你挺有意思,于是会注意到你或望着你。不管孩子做什么,你都模仿他,得到他的注意后进而用一个新的玩具吸引他,吸引他来模仿你。前面是你模仿他,目的是让他注意你的存在,进而他才有可能模仿你。
2、镜子里的我和妈妈:
妈妈和孩子一起坐在镜子前,给孩子一块糖,妈妈也一起吃糖。当孩子在吃糖时,妈妈也大声地、津津有味地边吃糖边念叨 "糖好吃,糖好甜,我喜欢”;下一次,也是在镜子前,妈妈拿出的是两片黄连,孩子放进口里,立即吐出,与此同时,妈妈也吃了,又大声地说:“好苦,好苦,呸呸,不吃”;
相似地,可以一起在镜子前摸热气腾腾的毛巾、冰凉的冰块……妈妈总是要用真实而略带夸张的语言和表情表达感受。目的就是让孩子感知到,这样的感觉是什么,妈妈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感觉。
3、示范法:
爸爸妈妈相对而坐,孩子坐在旁边,妈妈对爸爸说:“把红色的积木放进盒子里。”爸爸照做了,妈妈说:“真棒",并给予爸爸一个小饼干,爸爸得到了饼干并津津有味地吃掉。接下来爸爸说:“妈妈,我可以吃块糖吗? ”妈妈说:“可以”,然后就给爸爸一块糖。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示范各种不同的恰当的社交行为,让孩子看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并逐渐懂得模仿。
4、情景演练法:
孩子和妈妈相对而坐,爸爸坐在孩子身后,桌子上摆放着蛋糕。爸爸在孩子耳边轻声提醒:“妈妈,我要吃蛋糕”,孩子也跟着说:“妈妈,我要吃蛋糕",于是妈妈就给孩子蛋糕。还可以演练更为复杂的社交情景,例如去超市买东西,请求帮忙,与小朋友一起玩等。
5、录像演示法:
将孩子平时不当的社交行为记下来,将其他孩子的正常社交行为或让他们表演出正常的社交行为并拍成录像,或选取有类似情景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短片,播放给孩子看,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这样的行为。
利用游戏学习社交
1、木头人:
互动,遵守规则,轮流
三个人一起玩,妈妈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于是谁都不能动,谁动了,谁就要受到惩罚。之后可以轮流当发号施令的角色。
2、三人投篮比赛:
学习轮流、输贏概念
一个框子,五个小球,孩子先投,然后爸爸投,最后妈妈投,必须按照顺序,投篮进筐多者得到表扬和零食奖励。
3、两人三足:
培养同步协调能力
爸爸的右脚和孩子的左脚绑在一起,向着有红线的终点前进,过程中孩子和爸爸需要彼此调节、统一步伐,才能顺利到达终点,到达终点后孩子可以获得奖励。还可以演变成多组比赛。
4、石头剪刀布:
教孩子揣摩他人心思,顺便认识、接受或学会撒谎
在孩子掌握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后,爸爸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爸爸可以预先告诉孩子:"我马上会出剪刀”,让孩子养成提前根据别人的心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习惯,如果最后孩子真的出了石头,说明孩子懂得规则了。待孩子练好这个技能之后,爸爸又说:“我马上会出剪刀”,但是实际却出了布,孩子或许会不高兴,爸爸却笑着说:"我骗你的。"
5、找妈妈:
学会看眼神、表情及手势动作
妈妈藏起来,孩子找不到。爸爸在旁边用表情、手势或动作向孩子做出提示,引导孩子找到妈妈。
6、捉迷藏:
揣摩别人心思能力
捉迷藏也许是很多自闭症儿童喜欢的游戏。但实际上,多数自闭症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玩,尤其是不会躲,总是把自己躲在一个谁都看得见的地方,或者在别人还没走近的时候就自己跳了出来,完全藏不起来。早期可以有一个人跟孩子一起躲,让他(她)认识到没有被找到的人才是厉害的,知道要怎么躲才不被人发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躲,有时又让孩子找。这个游戏可以经常玩,需要反复训练。
7、猜中有奖:
眼神、表情、动作交流
家长两手握拳,其中一个手有糖,让孩子猜猜糖在哪里,期间妈妈做出夸张的表情,引导孩子通过看妈妈的表情等发现糖在哪里,猜中之后可给予奖励。
利用共同完成的任务
学会社交
1、拔河抢饼干:
合作与竞争游戏
一条绳子,中间有一块饼干。爸爸在绳子的一端,妈妈 和孩子在另一端,两边同时用力把绳子拉到自己这边,进行拔河。胜方可获得饼干作为奖励。
2、抬水去浇花:
合作游戏
一个水桶,一根扁担,妈妈一边,孩子一边,两一起抬水去到阳台,给花浇水。妈妈从中应表现出由于得到孩子的配合而完成了这 件事,感到非常高兴。
3、搬箱子:
帮助
一只大纸箱,爸爸要把它放到桌上,装作很重搬不动的样子,呼喊妈妈和孩子一起来帮忙,结束时爸爸说:"谢谢你们。”
社交图片及社交故事
1、社交图片
社会学习:
四张图片,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小兔子在外面玩;风把小兔子的帽子吹掉了:小狗帮助把帽子捡起递给小兔子;小兔子说:“谢谢狗狗。"
不良行为的后果:
四张图片,按顺序分别是小猫在窗台上玩;不小心把花盆弄到楼下去了;花盆被摔得粉碎;猫妈妈批评小猫。
求助感谢:
四张图片,按顺序分别是小猴子要过河吃桃子,河水很深,旁边站着大象爷爷;小猴子问大象爷爷:“大象爷爷,你背我过去好吗? ”;大象爷爷答应了,并把小猴子背过去了;小猴子过了河,说:"谢谢爷爷”,吃到了桃子很高兴。
2、社交故事:
“同学请我一起玩”——课间是同学们休息的时间,同学们都会一起玩耍。有时候同学会邀请我一起玩耍。如果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可以说:“好呀,一起玩吧”,然后便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不过,有时候我可能不想加入他们的游戏,我可以有礼貌地对他们说:“你们玩吧,我暂时不想玩,下次再玩吧。”这样,同学都会觉得我很有礼貌,下次还会邀请我玩。
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我们强调社交训练无处不在,但是每一个社交活动中都存在着认知、感知觉、运动的成分。在我们进行认知学习之时,一般也同样有社交能力训练成分包含其中。
自闭症患儿的任何活动,只要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在父母或者老师引导下的活动,则都可以有社交、情感、情绪等成分。从单调的爸爸举高高游戏到复杂的老师教导孩子认汉字做算术,都是如此。自闭症孩子似乎更愿意生活在自己单纯的感知觉世界中,但是为了把孩子引领出来,我们就必须做到总和孩子在一起。
节选自《与你同行——自闭症儿童家长必读》
-内容有删改-
长按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自闭症学习资讯
小亲友“千人免费授课”公益项目第二期:寻找1000名来自星星的孩子
本次公益活动,小亲友将免费为你提供:
针对孩子的一对一康复训练:
☑由专业老师督导,跨专业团队服务,一对一ABA干预训练。
☑老师的专业评测和提供专业性建议。
参与本次公益活动的转发还将获得价值3500元的自闭症学习资料!(领取方式见文末)
授课对象:全国范围内0-6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授课地点:广州天河区粤垦路力达广场小亲友儿童疗育中心
具体详情可以加小程序报名或者联系添加老师微信:13556182843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