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始皇真是暴君?其实我们被蒙蔽了两千多年!鲁迅:他是被冤枉的

秦始皇真是暴君?其实我们被蒙蔽了两千多年!鲁迅:他是被冤枉的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作为第一个完成华夏大一统的皇帝,褒奖自不必多说。今天我们着重聊一聊贬的一面。

焚书坑儒

这是秦始皇上位以来最臭名昭著的事件了,它不仅给秦始皇留下千古骂名,更是使得他毕生努力和政绩在大多数人眼中几乎“毁于一旦”,只留下了个暴君的称号。可事实的真相与大家印象中的,可能有些出入。

图片来源网络

先来看看焚书,关于下达焚书的政令在《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烧的是非秦朝史记、且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经典,并不是全部书籍;对于于民有益的医书和农业方面书籍,秦始皇一直是重点保护的

鲁迅先生也曾在《华德焚书异同论》曾替秦始皇喊冤,他认为: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图片来源网络

焚书之后的第二年,就是所谓的坑儒。首先坑儒在历史上本就存在很多歧义。有人认为不存在;有人认为坑的是方士;即秦始皇求仙失败后,迁怒欺骗并且背后议论自己的方士,对他们所下达的绞杀令(类似于铲除迷信活动);有人认为杀的都是儒士。

即便是最差的第三种情况,杀的也都是秦始皇眼中以权谋私、不支持政令、妖言惑众的奸利之徒。并不是头脑发热随便是个儒士都拉过来乱杀一通。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再来看看,被大张旗鼓的批判了千年的坑儒事件,最终杀掉的儒士有多少呢?一共也才四百六十人。当然,论杀人罪这并不在少数,但那是什么时代?只要翻一翻史书就知道,不论是秦前,还是之后的朝代,一个诏令就除掉几百儒生的事件可谓屡见不鲜,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儒士有多少?如果真是针对儒士实施的暴政,又怎么会仅坑杀四百多人?

最重要的是,“焚书坑儒”的实质并非无故暴政,而是在当下不得不实行的一场思想统一运动。那个时候,战国时期刚刚结束,百家却仍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还是被骂得这么惨呢?我们发现在骂秦始皇的人中,有几个人非常有名,他们分别是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看出来了吗?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儒士。所以世间会被夸大也就没什么奇怪了。有意思的是,当年秦始皇要求焚掉的诗书经典还有不少被保留了下来,可下令保留的医学、农业书籍,已经荡然无存。或许在某些后世儒士眼里,民生疾苦与精神食粮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吧。

建长城、修阿房宫,劳民伤财

提到劳民伤财,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位被后人诟病为暴君的皇帝——隋炀帝。他修复长城、开凿大运河、三征高丽,致使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然而,回过头来再看,他真的有错吗?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为后世创下千古功劳!长城如今是中国的标志和骄傲;大运河至今依旧在马不停蹄的运转,成为京杭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讨伐高丽同样解救了边境人民,为我国领土扩张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与隋炀帝何其相似,一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所有人记住了秦始皇的暴虐,记住了他让人修长城死了十几万了。可长城在对抗匈奴中保住了几百万人的功劳,没认记得。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万人。

这就好比汉武帝北伐匈奴。如果汉武帝不出兵,匈奴动不动就杀一杀边境村民,这些性命人们只会算到匈奴头上。可一旦汉武帝发兵彻底剿灭匈奴,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生命,就一定是要算到汉武帝头上,而被他保下来的百姓,没有人会算做他的功劳。

况且,长城并非秦始皇一人修建,历朝历代都在修长城,只不过他是第一个吃螃蟹又过敏而亡的朝代。可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资源有能力这么做的人,只是选错了线路,又没有及时止损,但也并没有历史上说的不堪。

至于修建阿房宫,儒生讲:

秦始皇为一己私欲令六十万苦力修建阿房宫

可真相是什么呢?2006年,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并未建成,只是空有一个基地而已。可见后世史书中对于其暴政伤民,大有夸张之嫌。后考古学家在出土的竹笺里发现,秦始皇在位期间,还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平民百姓的“仁政”。这和史书中百姓苦不堪言是完全不相符的。

滥杀无辜,残暴不仁

儒生说,秦始皇“不信功臣,不亲士民”,说他刻薄寡恩。真的是这样吗?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规律,可秦始皇自登基后,从未杀过一个功臣。他胸襟之开阔,是历代明君都不能及的。

比如战国时期,秦在统一六国的时候,有一对大将王剪父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在统一六国期间二人先后带兵消灭了燕、赵两国,可就在准备拿下楚国的时候,秦始皇听信了李信的夸大其词让其带兵进攻,王剪一气之下跑回家养老。结果李信兵败后,秦始皇知道自己错了后又自己打脸,跑回去百般劝请王剪出山,而且对他提的所有不合理要求(要封地等)照单全收。后来在行军途中,王剪又三番五次增加砝码,秦始皇不仅没生气,还一一应允。

作为一代帝王,先是自打脸,后又被臣子如此胁迫,还不生气,这脾气真的是好到没谁了。不过有人说了,这是非常时期,有一个词叫“秋后算账”。但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也没有找王剪一点麻烦。

或许有人又要说了,如此良将,本就该给他应有的礼遇。对此我只想说,汉朝也有这样一个功臣,他叫韩信,在刘邦需要韩信发兵救援的时候,韩信同样讲条件要挟,让刘邦封他为齐王才肯发兵。然后,他就被刘邦处死了。

何为暴君?惨无人道为暴、乱杀无辜为暴、不顾民生为暴。可综上所述,秦始皇最具代表性的“残暴”事件均可被一一推翻。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历史的细节控,只是希望大家能更全面的认识真正的千古一帝。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不该只是一樽单面镜。那些抛开历史大局观去诋毁谩骂秦始皇以及其他惠及古今帝王的愤民,或许真的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生在那个时代,即使重来一次,是不是会比秦始皇更好。如此便也能多一份理解了。

-完-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头条号,支持下作者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80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