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文旅产业投资价值峰会”传递出中国文旅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共识,令人欣喜。
随着内需消费呈升级趋势,旅游度假逐渐成为国人时尚的生活方式,这也让文旅产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投资,包括酒店、在线旅游、地产、主题乐园等细分市场多有拓展,喝彩声一片。
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国内游人数55.4亿人次,2018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的文旅项目104个,总投资额8301亿元。数字的背后表明文旅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不过,文旅产业也暴露了红火中的一点遗憾,比如文旅地产,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游客如云,商家赚得盆满钵盈,有的门可罗雀,商家愁容满面。
顾名思义,文旅地产就是“文化+旅游+地产”。不过,文旅地产并非简单的名词叠加,并非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旅游的招牌单纯卖楼。文旅地产的本质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其商业行为包含两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利用主题旅游公园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推出风格新颖独特的地产项目,利用主题公园的文化环境,提升项目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又通过房地产的资金回笼,反哺文旅项目,支持主题旅游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元素渲染,让地产富含文化素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目前文旅地产江湖,各显神通,各有绝招。但其中不外乎两种开发路径,一是主要依托自然或历史人文景观进行地产开发,如位于吉林的万达松花湖利用东北特有的冬季雪景打造季节性旅游度假地,恒大项目则利用所在地天然的景观打造成海洋风情旅游度假地;二是后天凭借想像力驰骋横空出世,不再受限于原始的自然景观或者历史人文等先天条件,用自身强大的资源把当地消费市场引导到设计的项目的定位中,如华侨城遍布各地的欢乐谷项目。
但是殊途同归,无论哪一种开发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要有文化IP核心。“IP”之于文旅地产,是独门秘诀,是制胜法宝,意味着稀缺性、个性化、独占欲,能提高旅游消费的重游率和二次消费,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大路货、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游玩疲劳。文旅地产的生命力就在于发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同,想要打造文旅精品,强势IP的内容运营无疑是提升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对此,参加2019中国文旅产业投资价值峰会的学者有特别的观点阐述,打造文旅地产标识化IP,要围绕“空间+精神+服务”。
空间最好理解,就是包括楼盘外观、景观、户型、地下车库等物理空间。精神包括建筑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等,是否偷工减料,是否名副其实。服务则是后续工作。这三者共同构成文旅IP价值。
目前制约文旅地产开发有三大难点,即巨额资金投入缺失风险投资,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品牌塑造缺失强势IP,再就是项目远离市区,想催熟市场要有很大的耐心。
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文化IP,文旅产业要在文化内涵上张扬个性,才能独辟蹊径,独领风骚。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蔡恩泽
编辑 余孟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