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历史,只说故事,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吕秀才。
我们今天继续讲述定鼎中原拓跋焘,上一期我们讲到,这拓跋焘灭了胡夏夺了关中。那此时,北方的主要政权也就只剩下北凉和北燕了。
不过在对北凉和北燕动手之前,拓跋焘决定先收拾另外一个邻居,或者说再收拾一下,这就是柔然。拓跋焘即位之初,柔然就兴兵来犯,被打败了两次,消停了几年,现在又开始蠢蠢欲动。时不时的呢,在边境搞点事情,搞抢劫。这刚抢完人家的拓跋焘,自然不能让别人抢了,于是拓跋焘就再次亲征柔然。
拓跋焘率领的都是轻骑兵,就是没有重甲,也没有重型武器,而且这胡服骑射,他特别轻便,所以呢,速度就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翻越大漠的过程当中,轻骑兵的优势格外明显,和当年的霍去病一样,拓跋焘这一次也打到了贝加尔湖畔。
在重创柔然同时,拓跋焘又大肆抢劫了一把,这次的收获,可比上一次抢胡夏的时候丰富得多,除了粮食和财宝之外,他还抢回了几十万的百姓和他们所放养的数百万头的牛羊,这可是当年的生产力。
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北魏多次远征柔然。使柔然呢,再也无力南侵。在多次远征柔然的军事行动中,涌现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那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女将军花木兰,这思绪一下就被拉到了儿时的课堂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看来这北魏的女孩,也是不爱红妆爱武装。如此,北魏军队的战斗力之强,就可以想象了。
眼看强大的北魏就要对自己动手了,那北燕和北凉也就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两个小国就开始尊奉北魏为天朝上国,自己称臣纳贡割地送公主。不过这一切的举动,对于国与国之间的这关系而言,都是权宜之计。
拓跋焘根本不会停下自己统一北方的脚步。到公元的439年,北燕和北凉,这一对难兄难弟也就都被北魏用战争写进了历史。32岁的拓跋焘完成了爷爷拓跋珪未竟的事业,统一了北方。
统一北方定鼎中原的拓跋焘决定,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待国力强盛再向南朝用兵。这和当年,他的爷爷很像,但是拓跋焘充分吸取了爷爷的教训,他没有嗑药,而是在大谋士半仙崔浩的帮助下,专心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
在政治领域当中,改革的核心就是瘦身,也就是减肥,给谁减肥呢,北魏的官僚体系。北魏的官僚体系太庞大,就像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干活没效率,吃的还特别多,于是拓跋焘开始裁撤公务员,同时开始和其他国家,特别是自己的南方邻居刘宋政权走动。相互呢,成了大舅哥和小舅子,换亲嫁闺女,我认为这不叫和亲,这叫换亲。
在经济领域呢,开辟了和西域的联系,这荒废了几百年的丝绸之路,再给我走起来,买卖再做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谁家种的地好,谁家羊养的肥,朝廷都有奖励,你说什么?老王家没有耕牛,那老李家有。老李家的耕牛帮老王家耕地,老王家的人帮老李家除草,如此一来呢,既整合了生产资料又促进了生产,北魏的国库就开始堆积成山。
在文化领域,拓跋焘提倡发扬儒学、尊重孔子,他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治国必须重视文化发展,必须笼络更多的文化精英,那文化精英们看到北魏皇帝拓跋焘,如此重视儒学,自然也就踊跃的参与到了国家的管理之中。这也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平添了很多正统的色彩。同时,也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当然,在文化领域的改革中,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有激进的一面,那就是对待佛教的态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3次劫难,佛教徒们称之为三武灭佛。发动灭佛运动的三位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帝李岩,那么拓跋焘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动灭佛运动的皇帝。
现在有些人认为,拓跋焘灭佛是因为他的大谋士崔浩是一位道教徒。这种说法,特别像西游记当中那车迟国,什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都化身老道,所以呢,佛教徒就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我认为,作为一代明君,拓跋焘不可能仅凭崔浩的个人喜好,就决定灭佛。他这么做,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一首诗,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讲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的发展形势。其实此时佛教在北方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的。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开始,中原地区就是佛教盛行的地区。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这200余年的战乱,让很多人迫切的想要去找寻精神的寄托和依靠。于是讲究因果,催人向善的佛教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北魏立国之后,鲜卑人不断和汉民族融合。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开始成为了虔诚的佛教徒。在当时出家为僧为尼的人是不用缴纳赋税了,而且呢,他们不必服劳役,不必服兵役。寺庙呢,也有自己的房屋和田产,加上很多信众,特别是这中间达官贵人的布施,那僧人们生活的那叫一个潇洒。很多吃不上饭,不想服劳役的老百姓呢,也都涌入到了佛门之中,对于佛门来说,这天下无不可渡之人,来了嘛就要收留。
但是,对于皇帝来讲,这可就麻烦了,眼看老百姓都变成了和尚尼姑,那谁干活?谁打仗?谁交税?长此以往国家不就完蛋了吗?所以这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灭佛运动的根本原因。
作为封建统治者,他只信仰皇权,不信仰宗教。拓跋焘的灭佛运动是很惨烈的,毁坏寺庙、砸碎佛像、烧焚佛经、强制还俗、禁止传播,甚至坑杀了不少佛教徒和大德高僧。
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今天无法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当拓跋焘在国内风风火火的进行改革的几年后,关中地区爆发了起义。起义的人呢,是当时北魏国中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叫卢水胡,也叫泸水族。这个民族为什么起义呢?因为民族压迫。
皇帝拓跋焘虽然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融合。但当时的鲜卑人还是觉得自己是优等民族,北魏的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你们其他民族都是二等公民。所以呢,当时的民族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那随着鲜卑官吏的不断盘剥,关中的卢水胡领袖盖吴,就率兵起义了。
这次起义持续了一年多,数十万人响应,起义席卷了北魏的半壁江山,也为北魏政权敲响了警钟,民族平等、民族大团结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再次披挂上阵的拓跋焘,却在此时忽略了这一点。他对响应起义的各民族,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作为统治者的他心中所想的,只是自己的皇权和利益。
镇压起义之后,拓跋焘开始了清心寡欲的生活。他活的倒像是一个佛教徒了。吃饭最多俩菜,老婆们都不许戴高档首饰,什么包啊貂啊都没收,皇宫破了也不修,漏雨的就用盆来接。
同时,他在全国也刮起了一阵反贪风暴,对待贪官的惩治手段,跟后来那扒人皮的朱元璋也差不了多少,拓跋焘立志成为一个好皇帝。他让自己的大谋士崔浩修了一部鲜卑国史,这修史可是大事。历朝历代呢,修史那都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才能有的举动,大谋士崔浩遵照皇帝的旨意开始修史。
但是几年之后,当看到崔浩的作品时,拓跋焘惊讶了,这历史,你写的也太真实了吧,整个鲜卑贵族,数百年的丑事,这崔半仙是一句也没落下,什么弑父杀君的、兄弟相残的、隔代乱伦的、甚至他拓跋焘本人,是如何坑杀教徒,如何血腥镇压起义的事,都写的一清二楚。
大怒的拓跋焘要求崔浩删除这些不光彩的事,但是半仙文人崔浩坚决不同意,而且呢他还对皇帝说:“臣已命人将整部史书都刻在了石碑之上,臣呢,正准备加紧印刷百万册,让全国人民都读一读,刻石碑和这印刷的费用,一共需要三百万两银子,这是文件,陛下您给批了呗”。拓跋焘差点没被崔浩气死。
于是呢,将崔浩下狱,就当自认为坚守了文人气质的这崔半仙,被关押在大牢的时候,朝中的鲜卑贵族和文武百官,就开始像走马灯一样来觐见皇帝。他们的目的很一致,要求皇帝杀死崔浩。这些人呢,有的妒忌崔浩,有的被崔浩排挤,有瞧不起汉人的,也有信佛的。
在满朝文武的压力下,本来并不想杀崔浩的拓跋焘也是怒不可遏了,我们都说三人成虎,更何况所有人都这么说啊。拓跋焘诛杀了崔浩的整个家族,大家要听清楚,这不是仅仅的诛九族,这范围可要大得多,不仅如此,跟崔氏家族有亲属关系的几个世家大族,也都被满门抄斩。
这个结果,别说崔浩没想到,就连那些力主杀死崔浩的王公贵族们那些大臣们,他们也没想到,这皇帝是疯了吗?的确,此时这拓跋焘跟疯子也差不多,杀崔浩只是一个开始,那些做梦都想弄死崔浩的人呢,等待他们的也即将是皇帝的杀戮。
性情大变的拓跋焘开始酗酒,这酒喝多了和他爷爷喜欢的那寒食散,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拓跋焘开始相信宦官。他宁可封宦官为王为将,也不待见满朝文武。
备受宠幸的宦官宗爱,胡编乱造了几句太子的所谓的罪行。这拓跋焘就可以不经过调查,直接将自己的儿子逼死。这位备受他宠爱的宦官,也在公元452年的一个深夜,将拓跋焘杀死在了寝宫,45岁的拓跋焘征战大半生,不曾想到自己竟然死在了宦官手里。
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继任者也将在不久之后被这位宦官杀死。那宦官宗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杀死过两位皇帝的宦官。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使用探心猫APP,听更多好故事,学更多好知识,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