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什么是真正的包容?

什么是真正的包容?

我们常常都在说生活中要包容别人,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包容?

理解是包容吗?

换位思考是包容吗?

放下是包容吗?

或者,顺其自然是包容吗?

这些,都不是!

01 包容与包裹的区别

生活中,当一个人可以放下权威,去做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很轻松的对待身边的人以及发生的事情。

比如,你和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关系。

而当一个人对于权威时刻警惕的时候,就会紧张和压抑自己,并且做出逃避或者反抗的行为。

比如,你在办公室跟老板发生争执的时候,你不得不压抑自己,要么逃避,要么反抗。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种平等的相互间理解和沟通。

如果可以理解,或者可以沟通,那就会很轻松的相处;

如果不能,那就会出现纠结或者争执,各自卡在各自的认知点上。

对与外界的不接受,也是因为自己内在有卡的点,不是自己的认知不够,就是对于自己的情况不够清楚,不够了解。

每当这个时候,有些人会用某些的观念来为自己解脱和解释,觉得那个事情是天意,或者是上帝安排的,或者是因果,所以自己应该接受现状,并且努力说服自己去感恩,告诉自己要学会“包容”。

但是这个时候的包容不是真的容,而是一种“包裹”。

这件事情并没有被融在自己的认知与理解里,而是被包裹起来,好像暂时看不见了,但是当哪一天再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还是会被绊倒,被卡住,那个被包裹的疙瘩又蹦出来了。

02.面对权威的态度,就是小时候面对父母的态度

当类似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不得不去面对和看见它,所以就又会痛苦和难受。

而当你不再逃避和包裹,而是去正视它的时候,就可以问自己:

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

正视这件事情别人是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想?

自己应该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如果能够跳出事情本身去观察的时候,或许,你会突然看见:

小时候受委屈的样子,不敢反抗和表达自己,而是把真实的自己压抑下去,去迎合父母,去迎合别人、甚至是你的领导和上级。

因为那是你对权威从小养成的习惯和态度。

03.保持彼此清晰的界限感

有些人,遇到问题,总是在找别人的错误和问题,把原因归为大家价值观不合,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观念,因此找不到符合自己观念的事情可做。

其实现在反过来想,别人是别人,当然不能做和你一样观念的事情啊,因为,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想要找到一个能跟你有共同理念的人,着实不容易。

因为,你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吃下的东西不一样,看过的风景不一样,甚至连呼吸过的空气都有着不一样的差别。

你只需要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好了。如果你能帮到别人,那是最好,如果帮不到别人,那就顺其自然。

因为,有些事情是别人想要达成的结果,而不是你的。但是,你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份内的事情,这个是应该的。

所谓的界限感清晰,也是这样。

生活中,有很多的矛盾,其实都是由于界限感不清楚导致的。

婆媳关系,是因为大家与小家的界限不清楚;

创业者之间出现矛盾,往往是因为责权利分配不均导致的界限不清楚;

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也是没有理清楚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界限;

原生家庭的根源也是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夫妻关系也是一样。

要明白你自己的界限与别人的界限是什么,当处理好这些界限,就可以很好的做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

当别人界限感不清楚时,保持清醒的自己很重要。可以适当的提醒他,当然也可以保持沉默,做到真正的包容他。

​因为你知道:这是他没有把握好自己,而过分的对你有了期待。

04.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生命。

不过分的期待,不过分的要求,就是保持清晰的界限感。

和别人相处,需要做的是:用心的观察别人,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表达,因为他的任何想法和语言,都是代表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当你试着去了解他人的世界时,你就会看到一个与自己不同观点、不同的视角的世界。

当你了解的人越多,那么你就会更多的阅人和了解这个世界。

而不只是一味的表达自己,期望别人理解自己。

当一个人不断的强调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就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而没有走出去了解别人的世界。

所谓的理解和包容,就是空谈了。

因为包容的前提是:不评判,去观察。

#愚人自语#

你包容了哪些事情?

包裹了哪些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174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