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天宫二号要退休了,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天宫二号要退休了,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将择机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

设计在轨寿命2年的它,目前已在轨飞行超过1000天,帮助中国迈入空间站时代。完成使命的它就要回家啦!

早在1992年,我们国家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最终,我国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天宫二号就是处于第二步,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除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我国还曾向茫茫宇宙发射过哪些探测器呢?

1、 嫦娥号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小编突然想考考大家,知道咱们嫦娥系列已经有几代了吗?别急,小编这就带你盘点一遍: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

欸?是不是还没在新闻上见过嫦娥五号?小编偷偷告诉你,就在今年年底前后发射啦!

2、北斗星导航系统卫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截至2018年12月,北斗系统可提供全球服务,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18颗北斗三号卫星,具体为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7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1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3、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可以说,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了。之后,还有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和东方红三号卫星。

而具有历史意义的4月24日,也被作为了中国航天日。

除以上这些,2017年6月,我国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在轨测试期间,"慧眼"成功监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事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2月,"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2018年3月,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批业务化应用卫星高分一号"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三颗卫星将与此前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01星、今年拟发射的高分六号卫星组网运行,共同构建陆地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卫星星座。

卫星飞天,服务落地

无论是高铁、飞机的上网服务,还是偏僻山村的远程通信;无论是远洋航行的导航定位,还是农林水文的监测分析,都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超过200颗在轨卫星带来的海量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我国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他国家当然也有各司其职的卫星探测器,美国有先驱者系列的月球探测器;苏联也曾研发命名为月球系列的探测器。

不得不说,中国的太空探测器名字都是全世界最好听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43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