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退出”评职“:烦恼即成菩提

退出”评职“:烦恼即成菩提

学校贴出来的“关于聘任某某等同志副高级岗位”的公告,没到两小时,就被 人偷偷地撕掉了。据说,这是学校的某位老师看到后既失望又气愤,然后狠狠地将它变成了手里的纸屑。她说,校长答应有她,可是却盼来了没聘上的结果,她感到“受害”了。接着,她彻夜无眠,她到上级部门“告状”,她甚至极端地对同事说,等我哪天到学校里去“跳楼”!

这是今年,我们学校聘副高,引出了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事情。然而,不仅是今年,无论是哪一年;不仅是我学校,无论是哪所学校,只要“粥少僧多”,就会闹出很多是非,就会争得“翻天覆地”,杀得个“人仰马翻”。

人性在利益面前,还原了本来面目,身在其中可以撕破脸面、打翻茶,可以奋不顾身,舍我其谁。

老师们在这种“评职”体制中,挣夺着、算计着,受困着,弄得自己水深火热。

但是,有些人也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因为他们厌烦了这种“争”,为了自己的身自由,心安稳,他们说“够了”。

于是,他们主动和“评职”say“88”。

一.放下后,身自由。

张老师从省城取回自己评“副高”的审核材料时,看着“不合格”三个字时,胸口突然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就在那一瞬间,他不想再来这个地方了。

他问没过“原因”时,工作人员说,你的论文没有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张老师反问,学校里已经通过的老师,也是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啊?工作人员吱唔着又说,我们是有“不过率”的,你可以明年再报上来。

张老师“恶心”了,他不想再把这个过程重新来一次,太累了。

从省里下发评审通知一开始,他就开始详细地研究“评审细则”,准备了各种证书:计算机证、英语证、普通话等级证和各种获奖证书,找来了论文,从网上下载申报表格,又用了一下午的时间认真的填写表格中的每一栏,这是人生的“大事”,不敢有半点儿疏忽。

第二天,又将材料上交到校办公室,在傲慢冷漠的眼神中,“孙子样儿”地向人点头哈腰,期待着人家的回复。

时间在焦急等待中流逝,终于有一天跟随校办公室主任,拿着材料去局里盖章,然后驱车去市里的职能部门递交材料,等待审核。

张老师感觉自己就象在一条长长的管道中行走,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堵塞”,他都要想出各种办法进行“疏通”。

几个月后,他带着评审材料和材料中几枚红红的印章、几个“同意”字样,在学校某职能部门的推诿下,只能自己去到省城去提交“材料”,完成这管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使是在省里工作人员疑惑的眼光中和“你怎么是自己来交的,你们学校怎么没派人?”的质疑话语中,张老师的心也释然了,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总算把材料交上了!”

然额,一个月后,最后的环节“堵塞”了,堵住了他的心。

这事发生在2010年12月份,在这之后九年的时间里,张老师再也没有去申报,他放弃了“评职”,将自己的职称定格在讲师上。

他说,放下后,他不用再托关系找人发表论文了;再也不用跟某些人套近乎、陪笑脸,因为以后“评职”时会用到人家;不用违心地再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因为某些人会对你说“想评职,你就得做”;再也不用费尽心力去争先进,获荣誉,因为要为自己将来的“评职”赚够资本……

张老师说,我心甘情愿的将评职放下了,我感到自由,不再违心,更不必妥协。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当你真正放下心中的那个“执念”的时候,其实便给自己获得了自由,放过了自己,也保护了自己。

今年,张老师因为根本没有“申报”,没有被这场“争夺”卷入,躲过了一场“心劫”,依然平静如故。

二.放下了,心安稳。

佛说,人生皆苦,有八苦,其中有“得不到之苦”。

评上“副高”是一种欲求,当你想尽办法去得到,却还未得到时,人心是苦的,并在这种“苦”中煎熬。

你要不停地在内心算计着,学校中有高级讲师职称的老师有几位,都多大年龄了,有多少人该退休,会空出多少“岗位”,而自己会不会有机会被聘上;你要不停地权衡着要不要和领导“沟通”一下,套套“关系”;你还要想怎么在“竞争”中将对手“干掉”,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你更要受人牵制,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在工作中做错了什么,影响自己将来的评聘……这仿佛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而平时一切的和和气气,团结友爱的同事关系,在利益面前,都会丧失殆尽,代之以丑恶的人性。

东野奎吾在《白夜行》中写道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在利益面前会被无限地放大。

你的内心会处在矛盾和冲突当中,为了评上“高级”,总会觉得内心在不安稳的状态中受尽折磨。张老师后来说,放下了,我的心就静了,安稳了很多。即使是以后年轻的老师晋上了“高级”,我也认了,因为我想让自己“自由和安稳”些。

放下执念,烦恼即成菩提。

三.少有人走的路

在当今崇尚竞争,追逐金钱,物欲横流的喧嚣时代,“放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很多同事问张老师,怎么不再申报职称了。他说,他烦了,他想做做自己。他觉得余生很短,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尽量和喜欢的人和事在一起。他说,不评了,让他很自由和安稳。

还有问他,不评了挣的钱就少了,和别人差很多呢。他说,我现在是“中级”,也一样的活着,也没感觉比别人差,相反,放下后,感觉很自在,心也不再为那些事情再烦了。

在这个“争”的时代,很少有人去“让”;在这个想“得”的时代,很少有人去“舍”。

放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看破!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写过一道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不争,是一种最好的争,为自己争到了“自由和安稳”。

张老师用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对抗着学校职称的“评聘”制度,有人说是一条“消极”之路,“软弱”之路,但是,无论如何,他却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就是当一些欲求,阻碍了人的身心自由和安稳,引起人的烦恼时,宁愿将它放弃!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精神之路。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155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