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8年,解除北方突厥威胁之后的隋文帝终于腾出手来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伐陈的统帅,一年左右的时间,隋军攻克建康城,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终结了永嘉之乱后将近三百年的南北方割据局面,也是西晋伐吴之战后首次的全国统一。
新生的大隋王朝充满活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朝中人才济济,除了本土的关陇门阀之外,还大量地笼络山东门阀以及江南门阀。隋朝在制度上基本继承了北周、西魏旧制,并且融合了梁陈保留的中原传统,在政策的刺激下,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排名前几的大都市,比如洛阳和长安。政治上的清明,大力发展的科举制度为寒族出身的士子们打开了上升通道。这些都促成了隋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而隋帝国空前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高颎。
高熲出生于士大夫家庭,从小机敏过人。他家附近有一棵粗壮的柳树,人们常说:他们家肯定会出贵人。
当杨坚还是北周大冢宰的时候,就听说高颎绝非一般的读书人,而是涉猎史书,明白兴衰之理,并且知晓兵事,可以出谋划策的文武全才。杨坚于是派人去召高颎成为自己的幕僚。高颎受宠若惊,欣然答应。从此高颎走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以后成为杨坚集团的核心人物,开启了宦海浮沉的生涯。
相州总管尉迟迥对杨坚控制北周朝政很是不满,联合益州总管司马消难共同讨伐杨坚。尉迟迥声势浩荡,十天之内,连续攻陷多座城池。
杨坚得到消息之后,立刻派出上柱国韦孝宽、王谊前去迎敌。恰逢黄河涨水,两军只好隔水对峙。尉迟迥也是个军事人才,他一方面派其子尉迟惇进军威慑韦孝宽;一方面使用离间计,派人告诉杨坚他派遣到前线将领已经全部被收买。
杨坚很是震惊,手下谁也不愿意前去监军,这时相府司录高颎主动请缨。杨坚表示果然没有看错人,高颎拜别了母亲,赶往了前线。
高颎来了之后,命人在沁水上搭建浮桥,尉迟迥毫不示弱,在上流纵火筏企图烧毁浮桥。高颎则命人将制作好的土狗抵御火筏,在利用浮桥渡过沁水后烧掉,与尉迟迥背水一战,大败尉迟迥。战争在高颎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杨坚在北周之时,就感觉原来的律法太过于残酷,他尝试将原本严苛的律法削去,这一举动,在民间反响深刻。杨坚的修改只不过是小试牛刀,等到他称帝之后,就命高颎带领大臣重新修订律法。高颎等人广泛采用前朝律法的优点,最终制成了《开皇律》。
刑法的修订,巩固了隋的统治,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对内政的治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时与隋对峙的南陈政权,原本作为屏障的淮南之地和江北诸郡已经尽在隋的手中,南陈失去了这些屏障,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而陈后主却依旧醉生梦死,认为长江天堑牢不可破。
面对如此形势,杨坚更加坚定了南下的决心,他多次和手下的大臣讨论平陈的策略,但几乎都没有完美的方案,等杨坚问到高颎的时候,才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高颎的策略的重心是在经济上扰乱南陈。传统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就是农业。南北方气候的不同,收获农作物的时令也不相同。南方作物早熟,趁着南方收割作物的时候,隋集合大军,摆出将要决战的姿态,这样南陈军队肯定在仓促之间前来迎敌,进而耽误南陈正常的农业收割。等陈军出动后,隋军便撤军,多次之后,陈军就会放松警惕。等到隋军真正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陈军就以为还是骚扰。这样就可以给陈军来一个措手不及。正是兵法所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南方和北方不同,南方土薄,所以储存粮食多用竹社茅屋,而非北方的地窖。派人偷偷潜入陈国境内,放火烧掉陈国储存的粮草,这样一来,陈国军心必乱,隋趁势便可一举平定江南。
高颎的方案得到了杨坚的肯定。但是再详细周密的计划,都要师出有名,杨坚罗列了陈后主的二十条罪状,并且说自己伐陈之举是替天行道。这种攻心为上的背后,肯定又有高颎的付出。
平陈之后,高颎望着陈国的断壁残垣,不禁心生一丝怜悯,这不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凝视,而是一个政策制定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同情。
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土地荒芜,百姓背井离乡,即便是没有离家的百姓,也藏匿到贵族的庄园里面,逃避税收。这样造成对未能逃离土地的百姓的盘剥,也造成贵族势力的膨胀。高熲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税收按照比例摊派到底层的行政机构,百姓需承担的税收与劳动成正比。
高颎的政策一出,原本逃避到贵族庄园里面的百姓,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土地,自愿将自己的身份纳入官籍。百姓不仅有了自由,而且国家的税收和征兵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平陈后高颎被授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赏赐极为丰厚。
此时的杨坚十分看重高颎,有人说高熲谋反,杨坚非但不放在心上,反而把那些造谣之人罢黜;杨坚外出,高颎坐镇京师,杨坚一点也不怀疑;甚至,高颎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高颎与皇太子成了亲家。与皇家攀上了亲戚,可以说荣宠之至了。却也为后来高颎埋下了祸根。
高句丽在魏晋之时就在不断扩张,在公元六世纪达到了顶峰。公元598年,高句丽入侵辽西。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为元帅,发兵三十万到辽西迎击高句丽。这次,辅助汉王杨谅的又是高颎。此次战争,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高句丽威慑于大隋的国力,遣使谢罪,双方罢兵言和。
突厥部落的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觊觎大同城。杨坚命汉王杨谅为元帅,总督高颎、杨素、燕荣三路兵马迎战突厥。
高颎先是上柱国赵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大破突厥。随后都兰可汗亲率大军包围了隋军的前锋部队,高颎率领大军增援赵仲卿,再次取得胜利,都兰可汗在逃亡途中被杀。高颎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秦山而凯旋。
作为杨坚最为倚重的智囊,他高颎不仅极富才干,而且为人宽厚诚恳,对有才华的人不会打压,而是极力的推荐,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为大隋立下不世之功的大臣,都是高熲一手提携的。
可能是高颎太优秀,太无私,越是无欲无求,就越是得到了皇帝的猜忌。
晚年的杨坚,面对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开皇之治”颇为自负,性情上变得极为残暴,他不再与臣子们推心置腹,也不再和大臣交流意见,将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大臣稍微不合己意,就有被杀的风险。
终于杨坚开始猜忌高颎了。
杨坚在选择太子的立场上始终摇摆不定,长子杨勇忠厚善良,可人无完人,因为国家的昌盛,在私生活上未免有些奢侈;次子杨广才华横溢,但是为人善于为伪装,能够投得杨坚所好。
当杨坚决定废掉太子杨勇的时候,高颎非常反对,他反对不是因为杨勇是自己的亲家,而是因为废长立幼不利于国家稳定。但是在外人,尤其是杨坚看来,高颎明显是出于私心。
杨广对高颎在平陈战役之中,杀死陈丽华记恨在心,而且对高颎阻止自己成为太子更是大为不快。于是杨广多次在杨坚面前陈述高颎的不是。慢慢地杨坚感觉这个和自己一起共患难的臣子,不再像当初那样忠于自己。
还有一件事情很戏剧。杨坚害怕老婆独孤皇后是出名的。高熲击败尉迟迥之后,尉迟迥家中年轻的女眷都被没入了后宫。一天杨坚见到了尉迟迥的女儿,非常喜欢,就想封为妃子。独孤皇后知道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斩草除根,杀死了尉迟迥的女儿。
杨坚贵为九五之尊,处理的方式却让人哭笑不得。他生气固然是生气,可是即便再生气,也不敢在独孤皇后面前发火。于是杨坚离家出走。高熲一看,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样子太荒唐了。高熲就找到杨坚,并且好言相劝,杨坚这才回宫。
本来事情这样过去也算是完美。不知道谁将高熲评价独孤皇后的话传到了独孤皇后的耳朵里面,高熲只是说皇帝不该为了女人而舍弃天下,可是独孤皇后认为高熲看不起自己。想找机会报复一下。
高熲妻子死了之后,独孤皇后就让杨坚为高熲选一个女人续弦。高熲以年老为由,只想在家中青灯古佛相伴。偏偏这个时候,高颎的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独孤皇后对杨坚说,高熲这个人口是心非,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军国大事委托给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心呢?杨坚一想,是这个道理,对高熲的信任一点一点消失了。
同样是上柱国的王世积害怕功高震主,整天用酒精麻痹自己,不管多重要的事情一概不管。王世积的亲信犯罪之后,逃到王世积处,也被拒之门外。后来亲信被发配桂州,亲信记恨王世积不帮助自己,诬告举王世积谋反。
杨坚一听王世积谋反,马上下令处斩了王世积。王世积虽然死了,关于他的案件却远远没有结束。
对于上柱国这个级别谋反的案件,杨坚当然要亲自过目案件的卷宗。这一看不要紧,杨坚发现朝中几乎都是王世积的故交,一个最扎眼的名字就是高熲。
杨坚想给高熲安排一个罪名,但是朝中官员纷纷求情,希望豁免了高颎的罪。这种事情,朝中大臣越是求情,越让杨坚猜忌高熲在朝中勾结朋党。于是杨坚就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
高颎在推行改革初期,得罪了一部分人,当时他是宰相、上柱国,没有人惹得起,削职为民之后,报复他的人,纷纷出现了。而最毒辣的是有人诬陷他为司马懿。
当初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才控制曹魏政权,如今高颎同样在家,是不是第二个司马懿呢?
隋文帝本就多疑,马上削去了高颎齐国公的爵位,从此高颎成为了庶民。但他没有忧郁的感觉,反而怡然自得。
杨坚死后,杨广继位,重新启用高颎为太常卿。至于为什么启用高颎,很多人怀疑这是杨广有预谋的一次报复行动。高熲当然没有想太多,依旧像对待杨坚一样,仗义执言。
大隋帝国在杨广时期靠着杨坚留下的基业仍然兴盛,而雅好南朝文学的杨广也沾染上了南朝奢华之风。
杨广为展示国家的富强,每年正月都会让藩属国的使者以及西域胡商等人齐聚洛阳。然后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人数接近三万人,几十里外都能听到戏乐的声音。同时杨广也开始营建东都洛阳,不合时宜地征用了大量的民力,将洛阳建成了空前的规模。
高颎对杨广的做法,甚为忧虑,经常和其他大臣抱怨杨广的做法不对。抱怨多了,就有人开始注意。这些抱怨最终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面。杨广和杨坚不同,杨坚虽然不重用高熲,但是仍旧有一丝情意,杨广与高熲本来就有间隙,这一惩办高熲的机会岂能放过?于是高熲被杀,儿子被流放。
高颎一生忠心耿耿,以天下为己任。在唐朝做官的大隋遗老们,每每谈论起高熲,都是赞叹不已,这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唐太宗找来所有关于高熲的资料仔细阅读,深深被高熲的人格和政绩折服。
作为官修的史书《隋书》,也给予高熲很高的评价:
当朝执政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千百年过去了,对很多人来说,提到隋朝一定会谈到“开皇之治”,提到杨坚是个明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开皇之治明君的背后,站着一个殚精竭虑、兼济苍生的高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