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相——曹操,为何不称帝?看荀彧反对其称帝的原因
12年,即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汉献帝下诏,特许曹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一切遵照汉初开国元勋萧何所享受的特权。
曹操
汉代,大臣们上殿之前,要脱掉鞋子、摘掉佩剑,上殿以后要朝天子行跪拜之礼,以示对天子的尊重。曹操此刻贵为丞相,又要接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殊荣,甚至连董卓特定的“赞拜不名”也加上了,其嚣张跋扈、有意篡汉的野心表露无遗。这还不算,到了这年冬十月,尚书董昭建议曹操说:“您看您这功劳,嗬!驱逐董卓、迎接献帝、平定北方、威慑天下,简直拯救了整个汉室,再没比您功劳更大的了。这么大功劳,再当一般的臣子可就不合适了。您想一直当臣子,我们这些大臣还不愿意呢!”曹操当然推脱啦。董昭就游说大臣们,游说的结果呢,是大家一致认为曹操应该晋级“公爵”,加颁“九锡”,用以表彰曹操的特殊贡献。
讨董卓铜雕
公爵是爵位中最高级别的。通常情况下,伯爵就极其罕见了,一般的顶多封个侯爵。曹操又不是皇室宗亲,这时候贵为丞相,被封为一等侯爵,按常理也就到头了。加封公爵,那就等于要给曹操封个诸侯国!颁“九锡”则更可怕。“锡”同“赐”,“九锡”就是天子赏赐给有特殊贡献的诸侯王、大臣九种礼器。这些礼器通常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形式的表征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颁赐九锡,往往意味着敲响了旧王朝的丧钟。
曹操议事堂
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顺应天命”、极力赞同,纷纷上书“劝谏”汉献帝给曹操封公爵、加九锡。曹操万万没有想到,这时候居然有一个人站出来极力反对!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反对自己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头号谋士——尚书令荀彧荀文若!
荀彧雕像
荀彧本名门大族之后,祖父、父亲、叔伯都是一时名臣。荀彧并不是一个呆板的书呆子,也不是一个流于虚伪的“小人儒”,他不尚虚名、眼光独到、心思缜密、不拘小节,有很强的政治才干。荀彧为曹操出了很多关键的计谋,比如建议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为曹操保全兖州三城、献计扼袁绍于官渡,等等,并且推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曹操一直称荀彧是自己的“张良”。
曹操蜡像
但在荀彧的心中,他称臣并为之出谋划策的,从来都是汉室,而不是曹操。所以,荀彧从心里是忠于汉室的,他从政,是为了实现儒家忠君爱国、治平爱民的政治理想。一开始荀彧帮助曹操,是因为那时候的曹操,确实有匡扶汉室的心愿,在诸多军阀中独树一帜。他帮助曹操成长,也是希望曹操强大之后能辅佐汉室,如此汉朝才有复兴的机会。可是,随着曹操的势力扩大,再加上底下人不断地哄抬、推波助澜,曹操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不臣的心思就越来越明显了。
曹操
早在曹操打败袁绍的时候,曹操领了冀州牧,企图趁机扩大冀州的领地。荀彧就提出过建议,阻止了曹操越轨的行为。这一次董昭又联合百官,“进谏”给曹操封爵颁锡,曹操谋朝篡位的心思暴露无遗,眼看汉室岌岌可危,荀彧又怎么能沉默呢?
乱世封侯
或许朝中还有大臣也忠心汉室,可是大都畏惧曹操的势力,所以卑屈顺从。数来数去,也就只有荀彧站出来,慷慨进言,加以阻止,荀彧说曹操最初是起义兵匡扶汉室的,凭借忠贞获得民心,君子应该有仁爱、谦退的操守,加爵颁锡的事,非常不合适。曹操听闻,很不高兴,于是加爵颁锡这事就暂时搁置。在大臣们的拥护中,荀彧的反对让曹操非常惊讶,当然,他更多的是气愤。在他心里,荀彧应该一直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这件事告诉他,荀彧所忠心的,并非自己,于是,绝望、气愤,加之枭雄的霸道,使曹操起了杀心。
现代剧照
等到这年东征孙权的时候,曹操就故意要求荀彧到前线效力。大军走到濡须(今安徽无为北),荀彧染病,就留在了寿春,不久,病死在了那里。关于荀彧之死,还有一个版本,可能更可靠,也更有戏剧性,记载在《魏氏春秋》中。说荀彧病了,曹操命人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装。荀彧是聪明人,知道曹操的意思——你的俸禄已经吃完了。古代认为人生来有多少福禄米粮都是固定的,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吃完,阳寿就该到头了,于是他凄凄惨惨服下毒药,栖栖遑遑愀然身亡,寿仅50。军阀越要杀他们,就越证明了暴力对他们的畏惧,越证明了他们所秉持精神的可贵,就越证明了他们是正确的。这类士人,前赴后继,始终存在。荀彧就是这样一个士人的存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