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整个秦朝的统治阶段,有两本政策发生过激烈角逐,一本是秦国原有贵族所写,而另一本是李斯所写。没错,这两本分别是逐客令和谏逐客令。在此之后的数年里面,关于逐客与不逐客两者之间左右摇摆,秦始皇头痛不已,最终却选择了相信李斯。什么是逐客令?什么又是谏逐客令?在这篇谏逐客令当中,李斯又阐述了怎样的为官之道?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历史的迷雾,细细的窥探一下吧。
吕不韦事件的引子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政治投机商者,吕不韦几乎展现了他所有的卓越成就以及目光和远见。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几乎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作为一位政治家,吕不韦也达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巅峰,只不过最后的几年里面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反被秦始皇给阴了一下,最终也只落了个喝毒酒,自杀身亡的悲惨故事。
在人物记载当中,吕不韦的身后有着三行字,分别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商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当然至于思想家这一点,与吕不韦所编撰的吕氏春秋有着密切联系。碍于文章篇幅,我们不再做过多阐述。
- 子楚继位,吕不韦彻底辉煌
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51年,吕不韦一直在兢兢业业的完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说起来不是非常光彩,可对吕不韦而言非常重要,重要到了极致。
没错,那件事情就是帮助子楚度过一系列的危机。单纯的在史记当中有过记载的,就有赵国两次三番的想要杀掉子楚,这其中的危机重重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而患难见真情子楚和吕不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不过两个人所考虑的方向不一样。吕不韦尽管是个富商,可是希望再进一步。相比较而言,子楚就没有如此多的顾虑了,对于他来说能够活下去就是极好的。
公元前251年,秦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续当秦王。等等,这似乎与子楚和吕不韦没有太大的联系,毕竟安国君是安国君,子楚是子楚,两个人没有太大的渊源。
不恰恰相反,渊源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安国君是子楚的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再比如安国君在当皇帝的第一年里面是为秦王守孝,第二年当皇帝的时候,第三天就去世了。兜兜转转一个圈,吕不韦当初救的那一个小人,竟然眨眼之间成为了秦国的皇帝。
- 执掌权力,飞扬跋扈
在很久之前见到过一篇唯心主义的小故事,在那个小故事里面重点描述了胡惟庸,或许最开始并不是胡惟庸。关于胡惟庸是谁就不做过多阐述了,他是明朝最后一位丞相,也是揭开胡惟庸案的主要导火索。这篇文章颇为有趣有趣的点在于胡惟庸在没有当上丞相前与胡惟庸当上丞相后是两个不同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一旦权力达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飞扬跋扈,走向极端似乎是一个必然。
紧随其后,百家讲坛当中一位知名老者曾经在公开节目中表示,他如果穿越到了古代并且当上皇帝,恐怕能够保住5年的明君风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妨做一个小类比,吕不韦突然之间从一位顶级的商人变成了一位顶级的政治家时,他也慢慢的飘了起来。
此时的吕不韦如同上天无敌下地也无敌的状态,处于谁不服就怼谁,怼到他服为止。而怼来怼去,吕不韦似乎怼到了一个硬茬子。
因为吕不韦所依赖的子楚去世了,子楚留下了两个人需要吕不韦照顾,分别是秦王赵政以及子楚的媳妇。
- 祸乱朝政,被逼而死
吕不韦飞扬跋扈之后,究竟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没有必要详谈,简而言之,一个人对他非常不满意,那个人就是秦国的王。
伴随着公元前238年以及237年的先后叛乱,以及太后和嫪毐不法的事情。秦始皇开始警惕起来,与此同时,他对于手中的权力更加看重了。
同一年秦始皇直接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两件事情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从这两件事情的先后发展速度来看,秦始皇对于外人疑心越来越重,对于其他的掌权人来看也是处于一种融不下的状态。这种状态为后来的逐客令奠定了基础。而吕不韦也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祸乱朝政,为非作歹,丧失了自己最后生存下去的勇气,尽管秦始皇明面上没有把吕不韦怎样怎样,仅仅是放逐到了巴蜀之地,可是吕不韦直接喝毒酒死亡了。
逐客令的彻底爆发
没有了吕不韦,剩下的一切事情好像更加好做了。伴随着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34年和公元前231年等系列战役,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此时的秦国不能说一统天下可以相差不大了。
当然,从这个时间段一直到秦始皇真正的统一天下,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耗费的时间还是很长的,可是在耗费如此大长时间的前提之下,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效果,那就是秦国的国土上有着诸多其他国家的人。这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毕竟其他国家的国土通通都消失殆尽了,要么被秦国打了下来,要么直接拱手送给了秦国,折腾来折腾去,自己的国没了家没了,可不就成了秦国的人了吗?
这些人开始在秦国的土地上做生意、当农民、甚至出将入相,在朝廷为官执掌军权。
- 秦始皇的顾虑
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还是非常开心的,甚至很乐意从当中挑选出几个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毕竟此时秦始皇挑选的已经不单单是人才了,而是民心。
在秦始皇的思想认知当中,只要挑选足够多的其他六个国家的人来为自己整理朝政,那么其他六个国家就会心安理得的为咱们服务。只不过吕不韦的事情以及最开始的诸多叛乱似乎永远没有绕开,反而成了秦始皇的一个心结。
是啊,之前的朝中大臣掌握了诸多权力之后,胡作非为、为非作歹,现如今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队伍的臣子们,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们又会怎样做呢?又该怎样做呢?又能怎样做呢?
秦始皇这样扪心自问,与此同时,秦国原有的贵族也有了自己的危机感。我们可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天底下的官职数量就这样多,天底下的富裕大户也就这么多,这些人本指望着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占取更大的便宜,可是突然发现秦国大一统之后反而把更多的官职让给了其他国家的人。一时之间,这些老贵族老旧部门自然是心有不甘,想着再一次拥有自己之前的权力,想着一次能够恢复家族的巅峰。
于是一场劝谏就此开始,而这场劝谏成了彻底压倒秦始皇的稻草。
- 逐客令初显神威
紧随其后在这些贵族或者原有的世家大族的唆使之下,越发坚定了秦始皇签订逐客令的决心,并且在此之后的一系列时间段里面,秦始皇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明大秦的天下终究是需要秦朝的官员来当大臣,来辅佐天下的黎民百姓。
逐客令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逐出了六国的食客。我们简要来讲述一下食客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需要发挥出怎样的效力才能够成为食客呢?
很简单,食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躲在主人家的房子里面,并且时时刻刻为主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他们的一些大型的发展规划、国家的战略部署提供可行可靠的理论依据。食客理论上来说和幕府相差不大,类似于谋臣,可是身份地位却没有谋臣的身份地位高。
秦始皇把所有的其他国家的食客通通驱逐,也有着自己的考量,毕竟这些国家都让自己给灭亡了,保不起他们哪一天突然兴起,想要来一个刺秦王或者想要对自己图谋不轨,那可真是连哭都没地方哭去。
再加上一些老贵族、一些老部落,一直在自己的耳边吹着耳旁风,慢慢的秦始皇也就察觉出不不一样的味道来了。
谏逐客令登上历史舞台
在逐客令刚刚签订并且下发的时候,李斯就已经发现了异样,并且及时的上书,这一本书籍被称作古代最优秀的公文之一,那便是谏逐客令。我们可以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先简要概述一下:
你不是说要把所有的食客通通去除吗?那么我就来给你整一个劝告,希望你不要把所有的食客通通驱逐。这也正是秦始皇优秀的一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所做出来的诸多决定都会瞬间更改,前提是你要让他知道他做错了。
没错,现在的李斯就只有一个要求或者目的,那就是让秦始皇知道发布逐客令是错误的。李斯做到了,而且仅仅是通过一篇公文就做到了,这也足以见得李斯的政治水准以及他的文学水准。单纯的凭借这份公文,就足以奠定李斯在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政治水平,以及他在朝廷当中的无上地位。
没错,这就是事实
逐客令和谏逐客令几乎是整个秦始皇执政时期的重头戏,无论是逐客令还是谏逐客令都有着自己的政治需求以及政治地位。
可以说:秦始皇与李斯都在互相妥协。秦始皇在妥协旧贵族,李斯在妥协食客,当双方之间的妥协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便无足轻重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已经清醒过来,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