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到了问题,
不知该如何处理解决?
很多家长都感叹:
“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的?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李玫瑾教授,曾在教育大讲堂上,揭露了聪明家庭的带娃秘籍: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如果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孩子六岁前最重要”的说法不仅在教育界广为流传,连最不懂教育的父母也都略知一二。除了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多在六岁前养成外,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否建立也有很大关系。而孩子在六岁前能否建立安全感,则决定着孩子以后是否自信、是否有较高的自尊。
孩子6岁前,由谁带大很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关于谁带孩子,各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选择。现在省下的心,都是以后欠下的债。
一、妈妈或爸爸全职带娃
一般来说,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最合适,这样也有利于妈妈们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至少孩子大了以后,心里想什么,做父母的多少能猜到七八分。另一方面,年轻人比老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和自我反省,这些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而且,还避免了与老人同住,免去了复杂的婆媳关系,家庭更和谐。
但是!制约这一个选择的最大难点,就是工资支出问题;还有,如果停止工作3年,对于任何一人的职业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二、爷爷奶奶带娃
对于婆媳关系相处好(没有大问题就算好)的家庭来说,爷爷奶奶带娃很合适。因为爷爷奶奶属于过来人,对带娃都相当有经验。加上爷爷奶奶对孙儿和儿子自身疼爱,在带娃上更上心,对家庭和睦帮助很大。很多家庭都这样做。
但是!如果婆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发生矛盾,那么如果婆婆来带娃,可能会导致矛盾升级,甚至让婆媳关系变得更僵。
三、姥姥姥爷带娃
在很多女性看来,亲爸亲妈来带娃是最合适的,首先,亲爸亲妈非常心疼女儿,会对女儿给予全面照顾,而且对女儿平时喜好也比较熟悉,这对于女儿身体恢复非常有帮助。其次,母女根本没有所谓的隔夜仇,即便遇到再大的矛盾都可以很好解决。总之,姥姥姥爷来带孩子,至少就不会有婆媳矛盾这样一大障碍存在。
但是!在传统观念上,很多姥姥姥爷并不会把带外孙当做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阻力会更大一些;对于有兄弟的女性来说,恐怕很难盼来亲爸亲妈帮带娃。
四、保姆带娃
现在全国各处都有家政服务机构,平时对保姆进行各种带娃以及月子训练,这对于宝妈产后恢复以及带宝宝都很有帮助。而且保姆属于外人,对家庭矛盾根本不会带来任何影响,能够帮助家人分担负担。
但是!现在生活压力非常大,请保姆可能会需要额外开支,这对条件不是太好的家庭来说难以承担;另外,保姆毕竟是外人,好的保姆可能不好找,父母会担心保姆在带娃是否不上心、甚至虐待孩子。
其实,很多人成年之后,他们要么会受困于“讨好型”人格不得脱身,总是把别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而让自己格外受委屈;要么总是处理不好恋爱婚姻这类亲密关系,不是被伴侣指责“冷漠”“没心没肺”,就是被另一半觉得是个“跟踪狂”、“控制狂”,连来电信息都要查个一清二楚,生怕伴侣有二心,弃自己而去。
想要让孩子形成稳固的安全感,陪在孩子身边的监护人至少要满足以下特点。如果亲爸妈不具备这些特征,那么他们并不是最佳人选。
1. 不要嫌烦
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这阶段的多话现象。因为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
2. 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
3.让孩子从小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4.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韧性,需要耐心地引导。
5.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
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
6.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
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7.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做聪明父母,从转发开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1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