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线粒体的起源和发生?内共生起源学说?有趣的生物学

线粒体的起源和发生?内共生起源学说?有趣的生物学

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

1、内共生假说:

起源于共生的早期细菌。

一般认为地球上早期的真核细胞是一种体积较大、不需氧的细胞,主要吞噬的糖类进行糖酵解,获得能量。

早期的地球,氧气稀薄,生物主要为厌氧型

早期的线粒体可能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含有三羧酸循环酶系和电子传递链,可利用把糖酵解产物丙酮酸进一步分解,获得比酵解更多的能量。

早期的真核细胞吞噬了早期的线粒体,二者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原始真核细胞利用原始线粒体充分供给能量,而原线粒体从宿主细胞获得更多的原料。

内共生起源学说

2、非共生假说:

起源于需氧细菌细胞膜内折,内膜系统特化。

细菌和线粒体、叶绿体在化学组成、能量代谢和遗传特性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

DNA

目前已发现支持内共生学说的实验证据,包括:

1. 线粒体拥有自己DNA,形状与细菌的环状DNA类似;

2. 线粒体的DNA上编码了在线粒体中表达的蛋白质;

3. 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变形菌门细菌的遗传密码更为相似;

4. 线粒体核糖体在大小和结构上与细菌70S核糖体较为相似,与真核细胞的80S核糖体差异较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0309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