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天天见,麻烦天天少,亲爱的朋友你好,我是大吉大李,相信每一次的相遇,都会让我们彼此的生命更加美好。
昨天的分享中,大吉大李介绍了积极倾听的相关知识,你有没有去试试效果呢?
孩子愿意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我们才能找到问题,下一步更加重要,那就是要让孩子听我们的话,行动起来,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不是父母说了,孩子就会乖乖去做的。
01孩子不听话,就是孩子的问题吗?
我们家有个小暖男:
逛街的时候,他会跟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他说男生就应该帮女生拿包呀;
妈妈一天工作下来,坐下来休息时说脖子酸背痛,孩子会以比我更快的速度,跑过去一边用稚嫩的小手帮妈妈敲敲捏捏,一边跟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我帮你敲敲吧;
妈妈端菜的时候手被烫着了,他会拉着妈妈的手说,疼吗,我给你吹吹;
......
我一个当爹的,看着这一幕幕,心都要融化了,何其之幸啊,我们有这么棒一个孩子,真的是晚上做梦都要笑醒了。
小孩子就是这样,懂事的时候让你觉得心疼。一旦不懂事起来,大人着急的时候真的会有打他的冲动。
那天,他要参加书画考级,提前跟他说了需要尽快写好作业后去考试,他嘴上答应但动作上却终磨磨蹭蹭,我们忙着工作也没法时刻关注着他。
急匆匆的出发时,我们的工作没处理完,他的作业也没写完,临近下班高峰期再加上修路堵车严重,一边担心考试赶不及一边督促他继续完成作业。
他拿出一张成绩不好的试卷要签字,问他为什么没考好,他不吭声,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说你们让我写作业的时候要专心不能讲话啊。
简直让我们恨得牙痒痒,这还是平时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吗?不说明情况,不认错,居然还对着干。我们越着急,他越是不听话。
一番折腾下来,预定的先吃东西补充体力没吃上不说,考试都差点都没赶上。一通批评下来,孩子不开心,我们也难受。
懂事的时候像个宝,不懂事的时候真懊恼。同一个孩子,前后变化怎么会这么大呢?不听话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到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们的,拿出合作的态度呢?
02 换个沟通方式,孩子才会听
父母想要引导孩子往你说希望的方向去前进,前提是孩子愿意听你说,那么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你的呢?
美国的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了一本书,《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样听孩子才肯说》,里面就讲到了不少的技巧。
和孩子沟通的关键是:照顾孩子的感受、感觉、而不是简单给建议,更不是评价,甚至指责。
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无果,或者说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就在于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把父母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父母本身的情绪,与要处理的孩子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当孩子的感受不被重视甚至是忽略的时候,孩子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会感到愤怒,他就不可能会听话,可能还会通过对抗来展示。这与我们讲倾听时需要共情,是一致的。
以前面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为例,在沟通中,我们过多的关注了自己的感受,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学校表现不够好,还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安排好考前的时间,没有按照我们平时的教导来礼貌的对待我们的问话。
事实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们在质问他:你为什么不照我们说的做?你怎么一点都不考虑我们?我都提醒你了你还不去做?都要迟到了,你还不快一点?
孩子的感受是,写作业的时候要专注,不要说别的事情,这不是你们告诉我的吗?考试考得不好,我也很难过,你们平时又有关注我的学习情况吗?堵车可能赶不及,这也不是我的错啊?
要跟孩子取得良好的沟通,要通过共情,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再通过积极倾听,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在我们要让孩子通过我们的教育去达成某种行动的时候,我要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让孩子跟我们共情,聆听我们的感受,让孩子明白,他们应该怎么做才会更好。
比如,我跟孩子说,你这次考试不好,一定很难过对吗?(这是体会孩子的感受,尝试跟孩子共情)然后我们可以乘势表达出我们的想法,我们也觉得难过,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学习,所以,我们一起努力,各自都做得更好,下次就可能考得更好一点,这样我们心平气和,孩子也没有压迫感,自然就愿意顺着我们沟通的结果去做。
03 孩子需要父母这样做
美国著名亲子沟通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一书中,也给出过一些建议和技巧:
1、要搞清楚问题的归属,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有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孩子的某种行为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就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有时恰恰相反,该改变的是我们而不是孩子;
2、慎重的对孩子直接发出“解决方案信息”,比如说,你给我去如何如何,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跟大人一样,孩子也不喜欢别人的指手画脚,而且,这会让孩子接收到一种信息,父母不相信我自己能够解决事情,或者说,父母觉得他们的需求比我的更加的重要;
3、还有,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对孩子发出“贬损信息”比如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这样会因为强调了孩子的不足,而损害了他们的自尊,进而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激烈的对抗;
4、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少用“你”开头,改用“我”开头,让孩子明白孩子这样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感受是怎样的;
5、父母传达信息的时候,要全面,包括孩子设什么行为,给父母造成了什么感受,以及对父母造成的实际影响;
对父母来说,放下父母所谓的面子,坦诚的在孩子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孩子学会父母的开诚布公,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好。
我是大吉大李,每天都在学习、思考、践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亲子、育儿难题,很开心我们有缘遇见。如果我的分享,碰巧解释了你的疑惑,解决了你的问题,那大吉大李真的非常开心,达成了我分享的初衷,欢迎你常来看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92162.html